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基础科学论文--食品化学论文

大豆生物活性蛋白的制备、功能性质及输送特性研究

摘要第5-8页
ABSTRACT第8-10页
主要符号表第17-20页
第一章 绪论第20-56页
    1.1 引言第20-21页
    1.2 从大豆乳清中回收生物活性蛋白质的研究进展第21-23页
    1.3 生物活性蛋白的生物活性第23-31页
        1.3.1 大豆Kunitz型胰蛋白酶抑制剂第23-24页
        1.3.2 大豆Bowman-Birk型蛋白酶抑制剂第24-29页
        1.3.3 PR-5 蛋白第29-31页
    1.4 蛋白质基纳米输送载体第31-42页
        1.4.1 白蛋白第32页
        1.4.2 大豆蛋白第32-33页
        1.4.3 制备方法第33-37页
        1.4.4 荷载和释放第37-38页
        1.4.5 利用纳米颗粒载体提高营养素的生物利用度第38-42页
    1.5 本课题的立题依据和主要研究内容第42-44页
        1.5.1 立题依据第42页
        1.5.2 研究内容第42-44页
    参考文献第44-56页
第二章 从大豆乳清中回收Kunitz型胰蛋白酶抑制剂及其抗炎活性研究第56-75页
    2.1 引言第56-57页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第57-59页
        2.2.1 实验材料与试剂第57-58页
        2.2.2 仪器与设备第58-59页
    2.3 实验方法第59-62页
        2.3.1 从大豆乳清中回收KTI第59-60页
        2.3.2 KTI的体外抗炎活性实验第60-61页
        2.3.3 数据分析第61-62页
    2.4 结果与讨论第62-71页
        2.4.1 从大豆乳清蛋白中分离蛋白酶抑制剂条件的优化第62-64页
        2.4.2 从蛋白酶抑制剂中分离KTI第64-66页
        2.4.3 优化条件下从蛋白酶抑制剂中分离KTI第66页
        2.4.4 KTI的体外抗炎活性第66-71页
    2.5 本章小结第71页
    参考文献第71-75页
第三章 大豆Kunitz型胰蛋白酶抑制剂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输送特性研究第75-104页
    3.1 引言第75-77页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第77-79页
        3.2.1 实验材料与试剂第77-78页
        3.2.2 仪器与设备第78-79页
    3.3 实验方法第79-84页
        3.3.1 KTI聚集体的制备和表征第79-81页
        3.3.2 KTI聚集体的界面动力学性质第81-82页
        3.3.3 荷载姜黄素KTIP的制备和表征第82-84页
    3.4 结果第84-97页
        3.4.1 KTI聚集体的制备与表征第84-92页
        3.4.2 KTIP-姜黄素纳米复合物的制备与表征第92-97页
    3.5 讨论第97-99页
    3.6 本章小结第99页
    参考文献第99-104页
第四章 构建大豆Bowman-Birk型抑制剂纳米输送载体提高姜黄素的生物利用度第104-125页
    4.1 引言第104-105页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第105-107页
        4.2.1 实验材料与试剂第105-106页
        4.2.2 仪器与设备第106-107页
    4.3 实验方法第107-111页
        4.3.1 BBI的制备方法第107页
        4.3.2 利用等温曲线测定BBI的表面活性第107-108页
        4.3.3 荷载姜黄素BBI纳米颗粒(Cur-BBI-NPs)的制备和表征第108-109页
        4.3.4 BBI和姜黄素的相互作用第109页
        4.3.5 体外生物可及性实验第109-110页
        4.3.6 体内生物利用度实验第110页
        4.3.7 细胞吸收抑制实验第110页
        4.3.8 数据分析第110-111页
    4.4 结果第111-119页
        4.4.1 BBI的表面活性第111页
        4.4.2 Cur-BBI-NPs的制备与表征第111-113页
        4.4.3 BBI和姜黄素的相互作用第113-115页
        4.4.4 姜黄素的体外生物可及性研究第115-116页
        4.4.5 姜黄素的体内生物利用度研究第116-118页
        4.4.6 细胞吸收抑制研究第118-119页
    4.5 讨论第119-121页
    4.6 本章小结第121页
    参考文献第121-125页
第五章 利用分子间二硫键稳定BBI纳米载体提高植物甾醇的生物可及性第125-137页
    5.1 引言第125-127页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第127-128页
        5.2.1 实验材料与试剂第127页
        5.2.2 仪器与设备第127-128页
    5.3 实验方法第128-130页
        5.3.1 PS-BBI-NPs的制备第128页
        5.3.2 PS-BBI-NPs的表征第128-129页
        5.3.3 数据分析第129-130页
    5.4 结果第130-133页
        5.4.1 PS-BBI-NPs的粒度、电位和形貌第130页
        5.4.2 分子间的二硫键是稳定PS-BBI-NPs的主导因素第130-132页
        5.4.3 PS在PS-BBI-NPs中的形态第132页
        5.4.4 PS的包封率和荷载率第132-133页
        5.4.5 PS的生物可及性第133页
    5.5 讨论第133-134页
    5.6 本章小结第134-135页
    参考文献第135-137页
第六章 大豆皮生物活性蛋白的提取、鉴定及一种新的天冬氨酸蛋白酶的表征第137-151页
    6.1 引言第137-138页
    6.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第138-139页
        6.2.1 实验材料与试剂第138-139页
        6.2.2 仪器与设备第139页
    6.3 实验方法第139-142页
        6.3.1 大豆皮蛋白质的Viscozyme L辅助提取法第139页
        6.3.2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第139-140页
        6.3.3 SDS-PAGE第140页
        6.3.4 MALDI-TOF-TOF MS第140-141页
        6.3.5 大豆皮天冬氨酸蛋白酶的纯化第141页
        6.3.6 大豆皮天冬氨酸蛋白酶活力和pH稳定性的测定第141-142页
        6.3.7 温度对大豆皮天冬氨酸蛋白酶活力和稳定性的影响第142页
        6.3.8 酶活力抑制实验第142页
        6.3.9 数据分析第142页
    6.4 结果与讨论第142-148页
        6.4.1 Viscozyme L处理对大豆皮蛋白质提取的影响第142-143页
        6.4.2 SDS-PAGE和蛋白质鉴定第143-145页
        6.4.3 GmAPN1K的酶学性质表征第145-148页
    6.5 本章小结第148页
    参考文献第148-151页
第七章 大豆皮PR-5 蛋白的制备、抗菌活性及其机理研究第151-178页
    7.1 引言第151-152页
    7.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第152-154页
        7.2.1 实验材料与试剂第152-153页
        7.2.2 仪器与设备第153-154页
    7.3 实验方法第154-157页
        7.3.1 从大豆皮中纯化具抗菌活性的蛋白质第154页
        7.3.2 MALDI-TOF-TOF MS鉴定第154页
        7.3.3 δ-电位的测定第154-155页
        7.3.4 圆二色(CD)光谱第155页
        7.3.5 透射电镜(TEM)第155页
        7.3.6 体外抗菌实验第155页
        7.3.7 脂质体和含色素脂质体的制备第155页
        7.3.8 等温滴定量热法(ITC)第155-156页
        7.3.9 内切-(1,3)-β-D-葡聚糖酶活性第156页
        7.3.10 PR-5 蛋白与模型膜的相互作用第156-157页
        7.3.11 同源建模第157页
        7.3.12 PR-5 蛋白与(1,3)-β-D-葡聚糖的分子对接研究第157页
    7.4 结果第157-170页
        7.4.1 具抗菌活性的大豆皮蛋白质的纯化第157-159页
        7.4.2 大豆皮抗菌蛋白的质谱鉴定第159-161页
        7.4.3 GmOLPc的氨基酸序列比对第161-162页
        7.4.4 GmOLPc的功能分析第162-167页
        7.4.5 GmOLPc的结构分析第167-170页
    7.5 讨论第170-173页
    7.6 本章小结第173-174页
    参考文献第174-178页
附录一第178-179页
附录二第179-180页
附录三第180-181页
附录四第181-182页
附录五第182-183页
附录六第183-184页
附录七第184-185页
结论与展望第185-189页
    1.结论第185-187页
    2.本文的主要创新点第187页
    3.展望第187-189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89-191页
致谢第191-192页
附件第192页

论文共1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FP腔的纳米彩色介质:设计、制作及应用
下一篇:芝麻香型白酒关键香气成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