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8-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乳酸菌的功能及应用 | 第11-13页 |
1.1.1 乳酸菌的生理功能 | 第11-12页 |
1.1.2 乳酸菌在食品中的应用 | 第12页 |
1.1.3 乳酸菌存在的问题及研究热点 | 第12-13页 |
1.2 乳酸菌的增殖培养 | 第13页 |
1.3 乳酸菌的微胶囊技术 | 第13-21页 |
1.3.1 乳酸菌微胶囊的常用壁材 | 第15-17页 |
1.3.2 乳酸菌微胶囊的方法 | 第17-20页 |
1.3.3 乳酸菌的常用冷冻保护剂 | 第20-21页 |
1.4 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副干酪乳杆菌的高密度培养 | 第23-40页 |
2.1 前言 | 第23页 |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23-24页 |
2.2.1 菌种 | 第23页 |
2.2.2 仪器与设备 | 第23-24页 |
2.2.3 培养基 | 第24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4-26页 |
2.3.1 菌种的活化与增殖培养 | 第24页 |
2.3.2 副干酪乳杆菌的培养条件优化 | 第24-25页 |
2.3.3 副干酪乳杆菌的耐乳酸驯化 | 第25页 |
2.3.4 增殖培养基的优化 | 第25-26页 |
2.3.5 检测方法 | 第26页 |
2.4 结果与分析 | 第26-39页 |
2.4.1 副干酪乳杆菌培养条件优化 | 第26-31页 |
2.4.2 副干酪乳杆菌的耐乳酸驯化 | 第31-32页 |
2.4.3 培养基的优化 | 第32-35页 |
2.4.4 响应面优化增殖培养基 | 第35-39页 |
2.5 结论 | 第39-40页 |
第三章 挤压法制备副干酪乳杆菌微胶囊的工艺研究 | 第40-60页 |
3.1 前言 | 第40页 |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40-41页 |
3.2.1 菌种 | 第40-41页 |
3.2.2 仪器与设备 | 第41页 |
3.2.3 培养基 | 第41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41-44页 |
3.3.1 副干酪乳杆菌的培养 | 第41页 |
3.3.2 副干酪乳杆菌菌悬液的制备及最佳离心条件的优化 | 第41-42页 |
3.3.3 挤压法制备副干酪乳杆菌微胶囊的工艺 | 第42-43页 |
3.3.4 检测方法 | 第43-44页 |
3.4 结果与分析 | 第44-59页 |
3.4.1 副干酪乳杆菌离心条件的优化 | 第44-45页 |
3.4.2 挤压法制备副干酪乳杆菌微胶囊的外观形态 | 第45-46页 |
3.4.3 分离蛋白壁材的处理方法选择 | 第46-48页 |
3.4.4 挤压法制备副干酪乳杆菌微胶囊内层壁材的选择 | 第48-52页 |
3.4.5 挤压法制备副干酪乳杆菌微胶囊海藻酸钠质量分数的选择 | 第52-53页 |
3.4.6 挤压法制备副干酪乳杆菌微胶囊氯化钙质量分数的选择 | 第53-54页 |
3.4.7 挤压法制备副干酪乳杆菌微胶囊糖类保护剂的选择 | 第54-56页 |
3.4.8 挤压法制备副干酪乳杆菌微胶囊其他类保护剂的选择 | 第56-58页 |
3.4.9 正交试验确定副干酪乳杆菌微胶囊最佳工艺配比 | 第58-59页 |
3.5 结论 | 第59-60页 |
第四章 副干酪乳杆菌微胶囊其他制备方法的研究 | 第60-79页 |
4.1 前言 | 第60页 |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60-61页 |
4.2.1 菌种 | 第60页 |
4.2.2 仪器与设备 | 第60-61页 |
4.2.3 培养基 | 第61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61-63页 |
4.3.1 菌悬液的制备 | 第61页 |
4.3.2 蛋白凝胶法制备副干酪乳杆菌微胶囊 | 第61页 |
4.3.3 多孔淀粉吸附法制备副干酪乳杆菌微胶囊 | 第61-62页 |
4.3.4 喷雾干燥法制备副干酪乳杆菌微胶囊 | 第62页 |
4.3.5 检测方法 | 第62-63页 |
4.4 结果与分析 | 第63-77页 |
4.4.1 蛋白凝胶法制备副干酪乳杆菌微胶囊 | 第63-69页 |
4.4.2 多孔淀粉吸附法制备副干酪乳杆菌微胶囊 | 第69-72页 |
4.4.3 喷雾干燥法制备副干酪乳杆菌微胶囊 | 第72-77页 |
4.5 结论 | 第77-79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9-82页 |
5.1 总结 | 第79-80页 |
5.2 展望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9页 |
附录 | 第89-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