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互连系统中宏模型的无源性检测与补偿
作者简介 | 第1-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5页 |
·论文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高速互连系统仿真遇到的挑战 | 第12-15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3页 |
·宏模型识别技术的发展 | 第16-17页 |
·宏模型无源性检测技术的发展 | 第17-20页 |
·宏模型无源性补偿技术的发展 | 第20-23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章节结构 | 第23-25页 |
第二章 宏模型的识别 | 第25-45页 |
·引言 | 第25页 |
·有理宏模型的迭代程序 | 第25-26页 |
·标准的矢量拟合方法 | 第26-33页 |
·单一元素的拟合 | 第27-29页 |
·矢量拟合 | 第29-30页 |
·构建系统的状态方程 | 第30-32页 |
·矩阵拟合 | 第32-33页 |
·改进的矢量拟合方法 | 第33-36页 |
·时域矢量拟合 | 第33-34页 |
·松弛矢量拟合 | 第34-35页 |
·正交矢量拟合 | 第35页 |
·模态矢量拟合 | 第35-36页 |
·快速的矢量拟合 | 第36页 |
·MOC 传输线宏模型 | 第36-39页 |
·仿真实例 | 第39-43页 |
·四端口共模滤波器 | 第39-40页 |
·芯片上传输线 | 第40-41页 |
·耦合传输线 | 第41-43页 |
·小结 | 第43-45页 |
第三章 宏模型的无源特性及检测方法 | 第45-67页 |
·引言 | 第45页 |
·宏模型的无源特性 | 第45-47页 |
·时域无源特性 | 第45-46页 |
·频域无源特性 | 第46-47页 |
·常规系统的无源性检测方法 | 第47-58页 |
·频率扫描方法 | 第47-48页 |
·线性矩阵不等式法 | 第48-49页 |
·标准哈密顿检测方法 | 第49-53页 |
·对称系统的一半哈密顿检测方法 | 第53-56页 |
·扩展哈密顿检测方法 | 第56-57页 |
·快速哈密顿检测方法 | 第57-58页 |
·奇异系统的无源性检测方法 | 第58-62页 |
·奇异系统基础 | 第58-59页 |
·奇异系统的无源特性 | 第59-60页 |
·广义的哈密顿无源性检查方法 | 第60-62页 |
·MOC 宏模型的无源性检测方法 | 第62-66页 |
·频变哈密顿矩阵法 | 第62-64页 |
·改进的频变哈密顿矩阵法 | 第64-65页 |
·自适应频率扫描法 | 第65-66页 |
·小结 | 第66-67页 |
第四章 常规系统的无源性补偿方法 | 第67-99页 |
·引言 | 第67-68页 |
·精确定位无源性违背的区域 | 第68-69页 |
·渐进无源性补偿 | 第69-70页 |
·构建约束函数 | 第70-73页 |
·水平方向扰动特征值 | 第71-72页 |
·垂直方向扰动特征值 | 第72-73页 |
·构建目标函数 | 第73-80页 |
·最小二乘 | 第73-74页 |
·脉冲能量 | 第74-75页 |
·误差控制 | 第75-79页 |
·矩阵稀疏结构分析 | 第79-80页 |
·无源性补偿算法 | 第80-87页 |
·广义逆求解方法 | 第83页 |
·拉格朗日求解方法 | 第83-85页 |
·无源性补偿算法流程 | 第85页 |
·复杂度分析 | 第85-87页 |
·电路综合 | 第87-91页 |
·直接法电路综合 | 第87-88页 |
·间接法电路综合 | 第88-91页 |
·仿真与性能分析 | 第91-98页 |
·三相架空线 | 第91-94页 |
·脉冲转换器 | 第94-96页 |
·耦合传输线 | 第96-98页 |
·小结 | 第98-99页 |
第五章 奇异系统的无源性补偿方法 | 第99-113页 |
·引言 | 第99-100页 |
·奇异系统 | 第100-101页 |
·不适当子系统的无源性补偿 | 第101-102页 |
·适当子系统的无源性补偿 | 第102-106页 |
·建立目标函数 | 第102-104页 |
·建立约束函数 | 第104-105页 |
·求解方法 | 第105-106页 |
·无源性补偿算法流程 | 第106-107页 |
·计算复杂度分析 | 第107页 |
·仿真实例 | 第107-112页 |
·单输入单输出奇异系统 | 第108页 |
·共模滤波器 | 第108-110页 |
·脉冲转换器 | 第110-112页 |
·小结 | 第112-113页 |
第六章 MOC 宏模型的无源性补偿方法 | 第113-129页 |
·引言 | 第113页 |
·确保模型的直流特性 | 第113-116页 |
·建立约束函数 | 第116-118页 |
·留数矩阵扰动策略 | 第116-117页 |
·留数矩阵对角化 | 第117页 |
·留数特征值扰动策略 | 第117-118页 |
·建立目标函数 | 第118-120页 |
·最小二乘目标函数 | 第118-119页 |
·L_2范数目标函数 | 第119-120页 |
·解析求解 | 第120-122页 |
·仿真与性能分析 | 第122-127页 |
·微带传输线 | 第122-126页 |
·四端口传输线 | 第126-127页 |
·小结 | 第127-129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29-131页 |
·研究成果总结 | 第129-130页 |
·宏模型技术的展望 | 第130-131页 |
致谢 | 第131-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133-14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49-151页 |
学术论文 | 第149-150页 |
参加研究的科研项目 | 第150-1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