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21页 |
| 1 植物内生菌简介 | 第12-14页 |
| ·植物内生菌的定义及分类 | 第12-13页 |
| ·内生细菌防治病害的作用机理 | 第13-14页 |
| ·拮抗作用 | 第13-14页 |
| ·诱导抗性 | 第14页 |
| 2 辣椒的主要病害 | 第14-15页 |
| 3 辣椒主要病害的防治现状 | 第15-16页 |
| ·农业防治法 | 第15-16页 |
| ·化学防治法 | 第16页 |
| ·生物防治法 | 第16页 |
| 4 国内外关于植物内生菌的开发和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 5 植物内生细菌的应用前景及存在的问题 | 第17-18页 |
| 6 本课题研究意义 | 第18-20页 |
| 7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0-21页 |
| 第二章 辣椒拮抗内生菌的分离、筛选及鉴定 | 第21-30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1-23页 |
| ·样品来源 | 第21页 |
| ·培养基 | 第21页 |
| ·仪器与设备 | 第21-22页 |
| ·供试病原菌 | 第22页 |
| ·内生细菌的分离纯化 | 第22页 |
| ·内生细菌体外抑菌效果的测定 | 第22-23页 |
| ·不同时期拮抗内生菌的OD值得测定 | 第23页 |
| ·拮抗内生细菌的鉴定 | 第23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3-28页 |
| ·辣椒不同部位内生菌的分布情况 | 第23-24页 |
| ·辣椒不同品种果肉内生菌的分布情况 | 第24-25页 |
| ·辣椒拮抗内生菌的分离及室内筛选 | 第25-27页 |
| ·辣椒拮抗内生菌的生长曲线 | 第27-28页 |
| ·拮抗内生菌的鉴定 | 第28页 |
| ·辣椒拮抗内生菌003和X生理生化测定 | 第28页 |
| 3 结论 | 第28-29页 |
| 4 讨论 | 第29-30页 |
| 第三章 响应曲面法优化辣椒拮抗内生菌的发酵条件 | 第30-44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0-33页 |
| ·材料与设备 | 第30-31页 |
| ·材料 | 第30页 |
| ·培养基 | 第30-31页 |
| ·试验设备 | 第31页 |
| ·供试病原菌 | 第31页 |
| ·试验方法 | 第31-33页 |
| ·辣椒内生菌X菌悬液的制备 | 第31页 |
| ·单因素对X抑制病原菌的影响 | 第31-32页 |
| ·温度对X抑制病原菌的影响 | 第31页 |
| ·pH值对X抑制病原菌的影响 | 第31-32页 |
| ·接种量对X抑制病原菌的影响 | 第32页 |
| ·盐对X抑制病原菌的影响 | 第32页 |
| ·不同碳源对X抑制病原菌的影响 | 第32页 |
| ·不同氮源对X抑制病原菌的影响 | 第32页 |
| ·响应曲面法优化辣椒拮抗内生菌X的发酵条件 | 第32-33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3-44页 |
| ·单因素试验结果 | 第33-36页 |
| ·温度对X抑制病原菌的影响 | 第33页 |
| ·pH值对抑制病原菌的影响 | 第33-34页 |
| ·接种量对X抑制病原菌的影响 | 第34-35页 |
| ·盐对X抑制病原菌的影响 | 第35页 |
| ·碳源和氮源对X抑制病原菌的影响 | 第35-36页 |
| ·响应曲面法优化辣椒拮抗内生菌X的发酵条件的结果分析 | 第36-42页 |
| ·响应拟合模型的建立 | 第39-40页 |
| ·响应曲面分析 | 第40-42页 |
| ·响应曲面法优化辣椒拮抗内生菌X的发酵条件 | 第42页 |
| 3 讨论 | 第42-44页 |
| 第四章 辣椒拮抗内生菌对果蔬采后保鲜作用的研究 | 第44-53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4-46页 |
| ·材料与设备 | 第44-45页 |
| ·试验材料 | 第44页 |
| ·培养基 | 第44-45页 |
| ·试验设备 | 第45页 |
| ·试验方法 | 第45-46页 |
| ·拮抗菌发酵滤液的制备 | 第45页 |
| ·病原菌菌悬液的制备 | 第45页 |
| ·拮抗菌X对辣椒病害的抑制作用 | 第45-46页 |
| ·拮抗菌X抑制辣椒腐烂的效果 | 第46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6-51页 |
| ·拮抗菌X的不同处理对人工刺伤接种辣椒黑霉病的防病效果 | 第46-47页 |
| ·拮抗菌X的不同处理对人工刺伤接种辣椒疫病的防病效果 | 第47-48页 |
| ·拮抗菌X对辣椒自然腐烂的抑制效果 | 第48-49页 |
| ·辣椒在贮藏过程中失重率的变化 | 第49-50页 |
| ·辣椒在贮藏过程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变化 | 第50页 |
| ·辣椒在贮藏过程中有机酸含量的变化 | 第50-51页 |
| ·辣椒在贮藏过程中Vc含量的变化 | 第51页 |
| 3 讨论 | 第51-53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3-55页 |
| 1 全文主要结论 | 第53-54页 |
| 2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之处 | 第54页 |
| 3 论文的不足与展望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62页 |
| 附录 | 第62-64页 |
| 个人简历 | 第64-65页 |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