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1 绪论 | 第7-16页 |
·研究背景 | 第7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7页 |
·研究目的 | 第7页 |
·研究意义 | 第7页 |
·相关研究综述 | 第7-14页 |
·“就”的本体相关研究 | 第8-12页 |
·“就”的对外汉语教学相关研究 | 第12-14页 |
·理论基础概述 | 第14-16页 |
·对比分析假说 | 第14页 |
·偏误分析理论 | 第14-16页 |
2 副词“就”的使用情况考察 | 第16-27页 |
·语料中的使用情况 | 第16-19页 |
·副词“就”义项①的使用情况 | 第17页 |
·副词“就”义项②的使用情况 | 第17页 |
·副词“就”义项③的使用情况 | 第17-18页 |
·副词“就”义项④的使用情况 | 第18页 |
·副词“就”义项⑤的使用情况 | 第18页 |
·副词“就”义项⑥的使用情况 | 第18-19页 |
·副词“就”的各义项句式与俄、吉、哈、塔语表达的对比 | 第19-21页 |
·语料统计分析 | 第21-27页 |
3 副词“就”的偏误分析 | 第27-41页 |
·偏误类型 | 第27页 |
·偏误类型分析 | 第27-31页 |
·错序 | 第28-29页 |
·误代 | 第29-30页 |
·遗漏 | 第30页 |
·误加 | 第30-31页 |
·偏误情况统计分析 | 第31-33页 |
·副词“就”的问卷调查分析 | 第33-38页 |
·偏误产生的原因 | 第38-41页 |
·母语负迁移 | 第38-39页 |
·目的语规则泛化 | 第39页 |
·教学材料方面—教材和工具书的编写问题 | 第39-41页 |
4 习得情况总结 | 第41-49页 |
·副词“就”的正确使用相对频率与习得难易顺序 | 第41-43页 |
·副词“就”的习得与语言普遍性、标记性 | 第43-44页 |
·语言的普遍性与副词“就”的习得 | 第43页 |
·语言的标记性与副词“就”的习得 | 第43-44页 |
·副词“就”的习得情况总结 | 第44-47页 |
·语料分析 | 第44-45页 |
·偏误分析 | 第45页 |
·问卷分析 | 第45-46页 |
·习得难易顺序 | 第46-47页 |
·教学建议 | 第47-49页 |
·适当进行语际对比 | 第47页 |
·适当进行语内对比 | 第47页 |
·强化句型教学 | 第47页 |
·加大练习力度 | 第47-49页 |
5 结语 | 第49-50页 |
附录 | 第50-76页 |
附录 1 | 第50-51页 |
附录 2 | 第51-52页 |
附录 3 | 第52-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9-80页 |
后记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