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3页 |
1.1 选题缘由 | 第10页 |
1.2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第二章 研究综述 | 第13-17页 |
2.1 汉语寒暄语的本体研究 | 第13-15页 |
2.1.1 寒暄语概念研究 | 第13页 |
2.1.2 寒暄语定性研究 | 第13-14页 |
2.1.3 寒暄语类型研究 | 第14-15页 |
2.2 汉语寒暄语的教学研究 | 第15-17页 |
2.2.1 寒暄语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 第15页 |
2.2.2 寒暄语的语用失误研究 | 第15-16页 |
2.2.3 寒暄语的教材编写研究 | 第16-17页 |
第三章 寒暄语的性质和分类 | 第17-23页 |
3.1 汉语寒暄语的性质 | 第17-18页 |
3.2 寒暄语的分类 | 第18-23页 |
3.2.1 招呼型 | 第18-19页 |
3.2.2 问候型 | 第19-20页 |
3.2.3 恭维型 | 第20-21页 |
3.2.4 迎送型 | 第21页 |
3.2.5 调侃型 | 第21-22页 |
3.2.6 客套型 | 第22页 |
3.2.7 复合型 | 第22-23页 |
第四章 寒暄语在汉语综合课教材中的分布状况 | 第23-39页 |
4.1 寒暄语在《博雅汉语》教材中的分布状况 | 第23-29页 |
4.1.1 《博雅汉语·初级起步篇》中寒暄语的分布状况 | 第24-26页 |
4.1.2 《博雅汉语·准中级加速篇》中寒暄语的分布状况 | 第26-29页 |
4.2 寒暄语在《发展汉语》教材中的分布状况 | 第29-33页 |
4.2.1 《发展汉语·初级综合课》中寒暄语的分布状况 | 第29-31页 |
4.2.2 《发展汉语·中级综合课》中寒暄语的分布状况 | 第31-33页 |
4.3 不同类别寒暄语在教材中的分布状况 | 第33-34页 |
4.4 寒暄语在交际情境中的分布状况 | 第34-39页 |
4.4.1 场景分布 | 第35-37页 |
4.4.2 交际主体关系分布 | 第37-39页 |
第五章 汉语教材中寒暄语存在问题分析 | 第39-42页 |
5.1 汉语寒暄语类别分布不均衡 | 第39-40页 |
5.2 汉语寒暄语难易程度缺乏递进性 | 第40页 |
5.3 寒暄语交际场景关系脱离社会生活 | 第40-41页 |
5.4 汉语寒暄语文化因素体现不足 | 第41-42页 |
第六章 汉语寒暄语教学建议 | 第42-47页 |
6.1 教材编写建议 | 第42-44页 |
6.1.1 寒暄语安排应类别均衡 | 第42页 |
6.1.2 寒暄语安排应具有开放性 | 第42-43页 |
6.1.3 场景关系设定应灵活多样 | 第43页 |
6.1.4 重视体现寒暄语文化内涵 | 第43-44页 |
6.2 对外汉语教学建议 | 第44-47页 |
6.2.1 平衡不同类别的寒暄语教学 | 第44页 |
6.2.2 加强导入汉语的文化因素 | 第44-45页 |
6.2.3 灵活设置场景关系进行操练 | 第45-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