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装类动词的反叙实性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3页 |
1.1 选题目的 | 第10页 |
1.2 研究对象和范围 | 第10-11页 |
1.3 .选题意义 | 第11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1.5 语料来源 | 第11-13页 |
第2章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2.1 研究概况述评 | 第13-16页 |
2.1.1 国内外对反叙实动词的研究 | 第13-14页 |
2.1.2 国内对假装行为和假装类动词的研究 | 第14-16页 |
2.1.2.1 国内对假装行为的研究 | 第14-15页 |
2.1.2.2 国内对假装类动词的研究 | 第15-16页 |
第3章 假装类动词的宾语情况 | 第16-27页 |
3.1 宾语为形容词性 | 第16-17页 |
3.2 宾语为名词性 | 第17-19页 |
3.3 宾语为动词性 | 第19-23页 |
3.3.1 宾语为动词 | 第19-22页 |
3.3.1.1 心理动词 | 第20页 |
3.3.1.2 存现动词 | 第20页 |
3.3.1.3 判断动词 | 第20-21页 |
3.3.1.4 动作动词 | 第21页 |
3.3.1.5 能愿动词 | 第21-22页 |
3.3.2 宾语为动词短语 | 第22-23页 |
3.4 宾语为小句 | 第23-27页 |
第4章 假装类动词宾语命题真值情况 | 第27-34页 |
4.1 假装类动词宾语真值 | 第27-28页 |
4.2 假装类动对其他句法成分的反叙实能力 | 第28-34页 |
4.2.1 状语 | 第28-31页 |
4.2.2 补语 | 第31-34页 |
第5章 假装类动词的反叙实范围 | 第34-43页 |
5.1 假装类动词宾语真值分化的原因 | 第35-37页 |
5.2 假装类动词宾语真值分化的频率偏向及原因 | 第37-39页 |
5.3 假装类动词对动作类宾语的反叙实性 | 第39-42页 |
5.4 假装类动词的语义表达 | 第42-43页 |
第6章 假装类动词的近义辨析在汉语教学中的意义 | 第43-45页 |
结论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作者简介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