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9-10页 |
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32页 |
1.1 引言 | 第18-19页 |
1.2 肉制品品质特征及常规检测方法 | 第19-25页 |
1.2.1 化学特征及常规检测方法 | 第19-21页 |
1.2.2 微生物特征及常规检测方法 | 第21页 |
1.2.3 感官特征及常规检测方法 | 第21-22页 |
1.2.4 工艺特征及常规检测方法 | 第22-25页 |
1.3 高/多光谱成像技术及其对肉制品品质的检测现状 | 第25-30页 |
1.3.1 高光谱成像技术 | 第25页 |
1.3.2 多光谱成像技术 | 第25-26页 |
1.3.3 基于高/多光谱成像的肉制品品质检测现状 | 第26-30页 |
1.4 存在问题 | 第30-31页 |
1.5 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31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理论分析方法 | 第32-43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32页 |
2.2 多光谱成像系统 | 第32-33页 |
2.3 数据处理方法 | 第33-39页 |
2.3.1 主成分分析法 | 第33-35页 |
2.3.2 连续投影算法 | 第35页 |
2.3.3 偏最小二乘回归算法 | 第35-37页 |
2.3.4 支持向量机算法 | 第37-38页 |
2.3.5 回归模型评价标准 | 第38-39页 |
2.4 图像可视化处理方法 | 第39-41页 |
2.5 图像纹理分析 | 第41-42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三章 基于多光谱成像技术的香肠水分和保水性无损检测 | 第43-52页 |
3.1 样品准备及其水分和保水性常规检测 | 第43页 |
3.2 多光谱图像分割 | 第43-44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44-50页 |
3.3.1 水分和保水性变化 | 第44-45页 |
3.3.2 典型光谱特征 | 第45-46页 |
3.3.3 模型建立与结果预测 | 第46-49页 |
3.3.4 水分含量和保水性可视化 | 第49-5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四章 基于多光谱成像技术的香肠质构无损检测 | 第52-62页 |
4.1 样品准备及其质构常规检测 | 第52页 |
4.2 多光谱图像分割 | 第52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52-60页 |
4.3.1 质构变化 | 第52-53页 |
4.3.2 典型光谱特征 | 第53-55页 |
4.3.3 模型建立与预测结果 | 第55-59页 |
4.3.4 咀嚼性可视化 | 第59-6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五章 基于多光谱成像技术的香肠血红素铁和非血红素铁无损检测 | 第62-71页 |
5.1 样品准备及其血红素铁和非血红素铁常规检测 | 第62-64页 |
5.2 多光谱图像分割 | 第64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64-70页 |
5.3.1 血红素铁和非血红素变化 | 第64-65页 |
5.3.2 典型光谱特征 | 第65-66页 |
5.3.3 模型建立与预测结果 | 第66-69页 |
5.3.4 血红素铁和非血红素铁含量可视化 | 第69-7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六章 基于多光谱成像技术的香肠菌落总数无损检测 | 第71-79页 |
6.1 样品准备及其菌落总数常规检测 | 第71页 |
6.2 多光谱图像分割 | 第71-72页 |
6.3 结果与分析 | 第72-78页 |
6.3.1 菌落总数变化 | 第72-73页 |
6.3.2 典型光谱特征 | 第73-74页 |
6.3.3 模型建立与预测结果 | 第74-76页 |
6.3.4 菌落总数可视化 | 第76-78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9-81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79页 |
7.2 论文创新点 | 第79页 |
7.3 展望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9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92-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