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冗余核的NoC众核系统容错技术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35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2 众核系统容错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 第16-17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 第17-31页 |
1.3.1 管理结构容错 | 第18-21页 |
1.3.2 任务映射与任务迁移 | 第21-24页 |
1.3.3 虚拟拓扑还原 | 第24-28页 |
1.3.4 物理拓扑还原 | 第28-31页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31-34页 |
1.5 论文结构 | 第34-35页 |
第2章 角色可变的强适应性众核管理结构容错方法 | 第35-55页 |
2.1 引言 | 第35-36页 |
2.2 众核管理结构问题描述与设计动机 | 第36-37页 |
2.3 角色可变的管理结构 | 第37-38页 |
2.4 角色可变的容错管理方法 | 第38-43页 |
2.4.1 相互监视机制 | 第38-39页 |
2.4.2 自适应管理机制 | 第39-40页 |
2.4.3 选举机制 | 第40-42页 |
2.4.4 自唤醒机制 | 第42-43页 |
2.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3-53页 |
2.5.1 RCFTM容错能力定性分析 | 第43-45页 |
2.5.2 RCFTM仿真结果分析 | 第45-49页 |
2.5.3 RCFTM性能开销评估 | 第49-53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3章 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负载平衡任务迁移算法 | 第55-78页 |
3.1 引言 | 第55-56页 |
3.2 任务迁移问题描述 | 第56-57页 |
3.3 ACAD-GM算法 | 第57-61页 |
3.3.1 编码方式与适应度函数 | 第57-58页 |
3.3.2 算法过程描述 | 第58-61页 |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61-77页 |
3.4.1 ACAD-GM算法改进效果评估 | 第61-66页 |
3.4.2 ACAD-GM算法横向比较 | 第66-7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4章 面向虚拟拓扑还原的快速两步拓扑重配置算法 | 第78-97页 |
4.1 引言 | 第78-79页 |
4.2 虚拟拓扑还原问题描述 | 第79-81页 |
4.3 FTTR算法 | 第81-86页 |
4.3.1 初始映射的建立与最大匹配 | 第82-84页 |
4.3.2 改进的禁忌搜索 | 第84-85页 |
4.3.3 FTTR算法复杂度分析 | 第85-86页 |
4.4 基于MMPI的容错实现 | 第86-87页 |
4.5 实验及结果分析 | 第87-95页 |
4.5.1 FTTR算法的初始映射距离 | 第88页 |
4.5.2 两步结合的有效性 | 第88-89页 |
4.5.3 采用邻接表的有效性 | 第89页 |
4.5.4 对禁忌搜索改进的有效性 | 第89-90页 |
4.5.5 FTTR算法整体性能比较 | 第90-91页 |
4.5.6 DF对系统的影响 | 第91-94页 |
4.5.7 系统容错时间开销 | 第94-9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95-97页 |
第5章 物理拓扑可还原的可重配置结构及重配置算法 | 第97-113页 |
5.1 引言 | 第97-98页 |
5.2 物理拓扑还原问题分析与设计动机 | 第98-99页 |
5.3 物理拓扑可还原的可重配置mesh结构 | 第99-103页 |
5.3.1 REmesh总体结构 | 第99-100页 |
5.3.2 重配置支持结构与重配置流程 | 第100-103页 |
5.4 用于REmesh结构的物理拓扑重配置算法 | 第103-105页 |
5.4.1 问题形式化描述 | 第103-104页 |
5.4.2 算法描述 | 第104-105页 |
5.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105-111页 |
5.5.1 REmesh结构面积开销评估 | 第105-107页 |
5.5.2 单列冗余情况下的算法评估 | 第107-109页 |
5.5.3 单行单列冗余情况下的算法评估 | 第109-111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11-113页 |
结论 | 第113-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2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126-129页 |
致谢 | 第129-130页 |
个人简历 | 第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