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9-10页 |
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英文缩写对照表 | 第14-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35页 |
1.1 冻藏过程中冰晶对水产品品质影响的研究现状 | 第17-25页 |
1.1.1 冰晶在冻藏过程中的生长特点 | 第17-19页 |
1.1.2 冰晶对水产品品质的影响 | 第19-25页 |
1.1.3 控制冰晶形成的措施 | 第25页 |
1.2 超声辅助冻结食品的研究现状 | 第25-30页 |
1.2.1 超声辅助冻结的机理 | 第25-28页 |
1.2.2 超声辅助冻结在食品中的应用 | 第28-30页 |
1.2.3 超声辅助冻结在食品中应用的缺陷 | 第30页 |
1.3 对虾的生长发展概况及营养价值 | 第30-31页 |
1.4 对虾的保鲜技术 | 第31-33页 |
1.5 研究意义 | 第33页 |
1.6 研究内容 | 第33-34页 |
1.7 创新之处 | 第34-35页 |
第二章 响应面优化超声辅助冻结中国对虾的研究 | 第35-45页 |
2.1 材料与仪器 | 第36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36页 |
2.1.2 化学试剂 | 第36页 |
2.1.3 实验设备 | 第36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6-38页 |
2.2.1 超声辅助冻结中国对虾 | 第36-37页 |
2.2.2 单因素试验 | 第37页 |
2.2.3 冻结过程中中国对虾冻结效率的测定 | 第37页 |
2.2.4 响应面优化超声辅助冻结中国对虾的工艺 | 第37-38页 |
2.2.5 最优冻结条件的验证 | 第38页 |
2.2.6 最优超声冻结条件下中国对虾微观组织的观察 | 第38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38-44页 |
2.3.1 超声作用起始温度对中国对虾冻结的影响 | 第38-39页 |
2.3.2 超声作用功率对中国对虾冻结的影响 | 第39-40页 |
2.3.3 超声作用时间对中国对虾冻结的影响 | 第40-41页 |
2.3.4 响应面优化设计分析 | 第41-44页 |
2.4 小结 | 第44-45页 |
第三章 超声辅助中国对虾冻结过程中的冰晶状态及其水分变化研究 | 第45-58页 |
3.1 材料与仪器 | 第46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46页 |
3.1.2 化学试剂 | 第46页 |
3.1.3 实验设备 | 第46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46-48页 |
3.2.1 样品处理 | 第46-47页 |
3.2.2 光镜观察冰晶形态分析 | 第47-48页 |
3.2.3 解冻失水率 | 第48页 |
3.2.4 持水性 | 第48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48-57页 |
3.3.1 冻结曲线 | 第48-50页 |
3.3.2 冷冻组织切片图 | 第50-54页 |
3.3.3 冻结过程中中国对虾失水性与持水性变化 | 第54-56页 |
3.3.4 冻结过程中中国对虾水分变化与冰晶形态的相关性分析 | 第56-57页 |
3.4 小结 | 第57-58页 |
第四章 超声辅助冻结中国对虾冻藏过程中冰晶及品质变化的研究 | 第58-75页 |
4.1 材料与仪器 | 第58-60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58-59页 |
4.1.2 化学试剂 | 第59页 |
4.1.3 实验设备 | 第59-60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60-63页 |
4.2.1 虾样品处理 | 第60页 |
4.2.2 组织冰晶观察 | 第60页 |
4.2.3 TVB-N值测定 | 第60-61页 |
4.2.4 盐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 | 第61页 |
4.2.5 Ca~(2+)-ATPase活性的测定 | 第61-62页 |
4.2.6 TBA值测定 | 第62页 |
4.2.7 pH测定 | 第62页 |
4.2.8 持水率测定 | 第62页 |
4.2.9 感官评价 | 第62-63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63-74页 |
4.3.1 超声辅助冻结对中国对虾肌肉贮藏期间的冰晶大小比较 | 第64-67页 |
4.3.2 超声辅助冻结对中国对虾TVB-N的影响 | 第67-68页 |
4.3.3 超声辅助冻结对中国对虾盐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第68-69页 |
4.3.4 超声辅助冻结对中国对虾Ca~(2+)-ATPase的影响 | 第69-70页 |
4.3.5 超声辅助冻结对中国对虾TBA值的影响 | 第70-71页 |
4.3.6 超声辅助冻结对中国对虾pH的影响 | 第71-72页 |
4.3.7 超声辅助冻结对中国对虾持水性的影响 | 第72-73页 |
4.3.8 超声辅助冻结对中国对虾感官评价的影响 | 第73-74页 |
4.4 小结 | 第74-75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5-78页 |
5.1 结论 | 第75-76页 |
5.2 展望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6页 |
作者简介 | 第86-87页 |
附录 | 第87-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