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粮食加工工业论文--豆类制食品论文--其他豆制品论文

鹰嘴豆纳豆发酵菌种诱变及发酵条件优化

致谢第6-7页
摘要第7-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0页
    1.1 鹰嘴豆概述第12-14页
        1.1.1 鹰嘴豆的蛋白质第13页
        1.1.2 鹰嘴豆的活性肽第13页
        1.1.3 鹰嘴豆的黄酮类物质第13-14页
        1.1.4 鹰嘴豆的碳水化合物第14页
        1.1.5 鹰嘴豆发酵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页
    1.2 纳豆概述第14-16页
        1.2.1 纳豆的营养第14-15页
        1.2.2 纳豆的抗菌性第15页
        1.2.3 纳豆的溶栓性第15-16页
    1.3 诱变育种第16-18页
        1.3.1 紫外诱变第16-17页
        1.3.2 超高压诱变第17页
        1.3.3 复合诱变第17页
        1.3.4 其他诱变第17-18页
        1.3.5 纳豆芽孢杆菌的诱变现状第18页
    1.4 本课题立体依据及研究内容第18-20页
        1.4.1 立体依据及研究目的第18-19页
        1.4.2 研究内容第19-20页
第二章 鹰嘴豆纳豆液态发酵高产蛋白酶培养基及发酵条件优化第20-31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20页
        2.1.1 材料与仪器第20页
        2.1.2 培养基制备第20页
    2.2 实验方法第20-23页
        2.2.1 种子培养第20-21页
        2.2.2 发酵培养第21页
        2.2.3 蛋白酶活力的测定第21页
        2.2.4 纳豆激酶酶活的测定第21页
        2.2.5 发酵条件优化第21-23页
    2.3 数据处理第23页
    2.4 结果与分析第23-30页
        2.4.1 单因素试验第23-24页
        2.4.2 基于Plackett-Burman法的培养基与发酵条件筛选结果第24-25页
        2.4.3 最陡爬坡实验第25-26页
        2.4.4 Box-Behnken实验与响应面优化第26-29页
        2.4.5 纳豆激酶的辅助验证第29-30页
    2.5 本章小结第30-31页
第三章 紫外-超高压复合诱变纳豆芽孢杆菌选育高产蛋白酶菌株第31-43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31页
        3.1.1 材料与仪器第31页
        3.1.2 培养基制备第31页
    3.2 实验方法第31-33页
        3.2.1 复筛培养基装液量的筛选第31-32页
        3.2.2 种子培养第32页
        3.2.3 诱变处理第32-33页
        3.2.4 蛋白酶活力测定第33页
        3.2.5 生物量测定第33页
    3.3 数据处理第33页
    3.4 结果与分析第33-42页
        3.4.1 复筛培养基的装液量第33页
        3.4.2 超高压诱变第33-35页
        3.4.3 复合紫外诱变第35-38页
        3.4.4 菌株筛选结果第38-42页
    3.5 本章小结第42-43页
第四章 鹰嘴豆纳豆液态发酵动力学模型的构建第43-52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43页
        4.1.1 材料与仪器第43页
        4.1.2 培养基制备第43页
    4.2 实验方法第43-44页
        4.2.1 种子培养第43-44页
        4.2.2 摇瓶发酵方案第44页
        4.2.3 蛋白酶活力测定第44页
        4.2.4 生物量测定第44页
        4.2.5 还原糖测定第44页
    4.3 数据处理第44页
    4.4 结果与讨论第44-51页
        4.4.1 发酵过程中蛋白酶活力的动态变化第44-45页
        4.4.2 发酵过程中生物量的动态变化第45-46页
        4.4.3 蛋白酶活力和生物量的动态变化对照第46页
        4.4.4 发酵动力学曲线模拟第46-51页
    4.5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第52-54页
    5.1 主要结论第52-53页
    5.2 展望第53-54页
参考文献第54-61页
附录1 Folin酚法测蛋白酶活力第61-64页
附录2 DNS法测定还原糖第64-67页
作者简介第67页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第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多重实时荧光PCR致病菌检测方法的构建及其在牛奶中的应用
下一篇:超声辅助冻结中国对虾的组织冰晶状态及其品质变化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