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酿造工业论文--调味品的生产论文--食用色素论文

黑小豆种皮花色苷的提取、纯化及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2-20页
    1.1 引言第12-13页
    1.2 黑小豆研究进展第13页
        1.2.1 小豆分类第13页
        1.2.2 黑小豆的营养价值第13页
    1.3 花色苷的化学结构第13-14页
    1.4 提取和纯化方法第14-16页
        1.4.1 提取方法第14-15页
        1.4.2 纯化方法第15-16页
    1.5 花色苷稳定性第16-18页
        1.5.1 溶剂和花色苷浓度的影响第16页
        1.5.2 pH的影响第16-17页
        1.5.3 辅色作用的影响第17页
        1.5.4 金属离子相互作用第17页
        1.5.5 抗氧化性的影响第17-18页
        1.5.6 提高花色苷的稳定性第18页
    1.6 结论与展望第18-20页
第二章 黑小豆种皮花色苷的提取第20-36页
    2.1 材料和方法第20-24页
        2.1.1 试验原料第20页
        2.1.2 试验试剂第20页
        2.1.3 主要仪器设备第20页
        2.1.4 方法第20-24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24-34页
        2.2.1 标准曲线第24页
        2.2.2 溶剂提取法第24-27页
        2.2.3 超声波提取法第27-30页
        2.2.4 正交试验第30-34页
    2.3 本章小结第34-36页
第三章 黑小豆种皮花色苷的纯化第36-46页
    3.1 材料和仪器第36页
    3.2 方法第36-38页
        3.2.1 黑小豆种皮花色苷粗提液的制备第36页
        3.2.2 大孔树脂的预处理第36页
        3.2.3 不同大孔树脂对黑小豆种皮花色苷吸附率与解吸率测定第36-37页
        3.2.4 吸附与解吸动力学曲线第37页
        3.2.5 黑小豆种皮花色苷浓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第37页
        3.2.6 pH对花色苷吸附效果的影响第37页
        3.2.7 洗脱液浓度对解吸效果的影响第37-38页
        3.2.8 上样流速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第38页
        3.2.9 动态洗脱曲线的测定第38页
        3.2.10 实验数据分析第38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38-44页
        3.3.1 大孔树脂的筛选第38-39页
        3.3.2 吸附与解吸动力学曲线第39-41页
        3.3.3 黑小豆种皮花色苷浓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第41页
        3.3.4 pH对花色苷吸附效果的影响第41-42页
        3.3.5 洗脱液浓度对解吸效果的影响第42-43页
        3.3.6 上样流速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第43页
        3.3.7 动态解吸曲线第43-44页
        3.3.8 黑小豆种皮花色苷纯化前后比较第44页
    3.4 本章小结第44-46页
第四章 黑小豆种皮花色苷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第46-52页
    4.1 材料和仪器第46页
        4.1.1 试验原料第46页
        4.1.2 试验试剂第46页
        4.1.3 主要仪器设备第46页
    4.2 方法第46-48页
        4.2.1 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能力的测定第46-47页
        4.2.2 清除羟自由基能力的测定第47页
        4.2.3 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的测定第47页
        4.2.4 总抗氧化能力的测定第47页
        4.2.5 半抑制浓度的计算第47-48页
    4.3 结果第48-51页
        4.3.1 黑小豆种皮花色苷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能力第48页
        4.3.2 黑小豆种皮花色苷对羟自由基的清除能力第48-49页
        4.3.3 黑小豆种皮花色苷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第49-50页
        4.3.4 总抗氧化能力(T-AOC)的测定第50-51页
    4.4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第五章 黑小豆种皮花色苷的稳定性第52-60页
    5.1 材料和仪器第52页
    5.2 方法第52-53页
        5.2.1 温度对花色苷稳定性的影响第52页
        5.2.2 光照对花色苷稳定性的影响第52-53页
        5.2.3 pH对花色苷稳定性的影响第53页
        5.2.4 金属离子对花色苷稳定性的影响第53页
        5.2.5 食品添加剂对花色苷稳定性的影响第53页
    5.3 结果与分析第53-59页
        5.3.1 温度对花色苷稳定性的影响第53-54页
        5.3.2 光照对花色苷稳定性的影响第54-55页
        5.3.3 pH对花色苷稳定性的影响第55页
        5.3.4 金属离子对花色苷稳定性的影响第55-57页
        5.3.5 食品添加剂对花色苷稳定性的影响第57-59页
    5.4 本章小结第59-60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60-62页
    6.1 结论第60-61页
    6.2 展望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68页
致谢第68-70页
个人简历第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高校会计制度下YD大学预算管理研究
下一篇:宰后不同冷却方式对牛背最长肌Caspase-3、9活性以及嫩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