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10-17页 |
| 1.1 黑豆营养资源概况 | 第10-11页 |
| 1.2 α-亚麻酸和γ-亚麻酸功能性研究 | 第11页 |
| 1.3 黑豆油组成研究 | 第11-12页 |
| 1.4 黑豆黄酮类化合物及其抗氧化活性 | 第12-13页 |
| 1.4.1 黑豆黄酮类化合物功能性的研究 | 第12页 |
| 1.4.2 抗氧化活性测定方法 | 第12-13页 |
| 1.5 黑豆多糖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 1.5.1 黑豆多糖功能性研究 | 第13-14页 |
| 1.5.2 多糖提取工艺研究 | 第14页 |
| 1.5.3 黑豆多糖的提取方法 | 第14页 |
| 1.6 黑豆皮色素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 1.6.1 黑豆皮色素功能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 1.6.2 黑豆皮色素分离纯化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 1.6.3 花色苷鉴定方法 | 第16-17页 |
| 2 引言 | 第17-18页 |
| 2.1 课题的立题背景及意义 | 第17页 |
| 2.2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页 |
| 2.3 课题来源 | 第17-18页 |
| 3 材料与方法 | 第18-29页 |
| 3.1 主要材料、试剂与仪器 | 第18-19页 |
| 3.1.1 试验材料 | 第18页 |
| 3.1.2 主要试剂 | 第18页 |
| 3.1.3 主要仪器及设备 | 第18-19页 |
| 3.2 实验方法 | 第19-29页 |
| 3.2.1 黑豆成分测定 | 第19页 |
| 3.2.2 内标法测定黑豆油中γ-亚麻酸和α-亚麻酸含量 | 第19-20页 |
| 3.2.3 黑豆中总黄酮含量及其抗氧化性测定 | 第20-23页 |
| 3.2.4 超声波辅助碱液提取黑豆中粗多糖 | 第23-25页 |
| 3.2.5 小岗青仁黑豆皮色素纯化条件 | 第25-27页 |
| 3.2.6 小岗青仁黑豆皮花色苷组分分析 | 第27-29页 |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9-49页 |
| 4.1 小岗青仁黑豆成分测定及结果分析 | 第29-30页 |
| 4.2 内标法测定黑豆中γ-亚麻酸和α-亚麻酸含量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30-34页 |
| 4.2.1 柱效评价与定性分析 | 第30-32页 |
| 4.2.2 标准曲线与检出限 | 第32页 |
| 4.2.3 精密度试验 | 第32-33页 |
| 4.2.4 回收率 | 第33页 |
| 4.2.5 含量测定 | 第33-34页 |
| 4.3 黑豆中总黄酮含量及其抗氧化性测定结果 | 第34-35页 |
| 4.3.1 不同品种黑豆中总黄酮含量测定 | 第34页 |
| 4.3.2 不同品种黑豆的抗氧化性研究 | 第34-35页 |
| 4.4 超声波辅助碱液提取小岗青仁黑豆中多糖条件优化 | 第35-41页 |
| 4.4.1 影响粗多糖得率的单因素试验结果 | 第35-37页 |
| 4.4.2 响应面分析法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37-41页 |
| 4.5 小岗青仁黑豆皮色素纯化条件优化 | 第41-45页 |
| 4.5.1 静态吸附及解吸树脂筛选结果及分析 | 第41-42页 |
| 4.5.2 HP-20 树脂吸附解吸条件 | 第42-45页 |
| 4.6 小岗青仁黑豆皮色素组分分析 | 第45-49页 |
| 4.6.1 黑豆皮色素分离 | 第45-46页 |
| 4.6.2 黑豆皮色素中花色苷分析 | 第46-49页 |
| 5 讨论 | 第49-50页 |
| 6 结论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7页 |
| 致谢 | 第57-58页 |
| 作者简介 | 第58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