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0-12页 |
| 1.1 选题缘起 | 第10-11页 |
| 1.2 研究的对象 | 第11页 |
| 1.3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 1.4 语料来源 | 第11-12页 |
| 第2章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 2.1 反义复合词的历时与共时研究 | 第12-13页 |
| 2.2 不同语言之间反义复合词的对比研究 | 第13页 |
| 2.3 反义复合词的教学研究 | 第13-14页 |
| 2.4 反义复合词的其他研究 | 第14页 |
| 2.5 研究意义及不足 | 第14-16页 |
| 第3章 反义复合词的多角度考察 | 第16-29页 |
| 3.1 反义复合词的语义类型 | 第16-21页 |
| 3.1.1 构词语素与词义间的语义关系类型 | 第16-20页 |
| 3.1.2 构词语素间的语义逻辑关系类型 | 第20-21页 |
| 3.2 反义复合词的结构特点 | 第21-24页 |
| 3.2.1 反义复合词的语素排列形式 | 第21-23页 |
| 3.2.2 反义复合词内部同义词的构词形式 | 第23-24页 |
| 3.3 反义复合词的语法功能 | 第24-29页 |
| 3.3.1 反义复合词与构词语素的语法属性 | 第24-26页 |
| 3.3.2 反义复合词的句法分布 | 第26-29页 |
| 第4章 留学生习得反义复合词的情况考察 | 第29-35页 |
| 4.1 研究内容与目标 | 第29页 |
| 4.2 研究方法与程序 | 第29-30页 |
| 4.2.1 参与者 | 第29页 |
| 4.2.2 研究程序 | 第29-30页 |
| 4.2.3 研究材料和任务 | 第30页 |
| 4.3 研究结果与分析讨论 | 第30-33页 |
| 4.4 追踪访谈 | 第33-34页 |
| 4.5 总结与展望 | 第34-35页 |
| 4.5.1 总结 | 第34页 |
| 4.5.2 展望 | 第34-35页 |
| 第5章 对外汉语视角下反义复合词的教学实践 | 第35-39页 |
| 5.1 教学建议 | 第35-36页 |
| 5.1.1 教材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第35-36页 |
| 5.2 教学策略 | 第36-38页 |
| 5.2.1 结合语境教学 | 第36页 |
| 5.2.2 结合语义文化教学 | 第36-37页 |
| 5.2.3 汉外对比教学 | 第37页 |
| 5.2.4 结合认知语言学理论教学 | 第37-38页 |
| 5.3 语素法与整词法相结合 | 第38-39页 |
| 第6章 结语 | 第39-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40-44页 |
| 附录一:现代汉语反义复合词 | 第44-47页 |
| 附录二:《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的反义复合词 | 第47-48页 |
| 附录三:问卷调查 | 第48-50页 |
| 附录四:高频超纲反义复合词 | 第50-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