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9-21页 |
1. 选题依据 | 第9-11页 |
1.1 新词语与对外汉语教学 | 第9-10页 |
1.2 综合课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学科地位 | 第10-11页 |
2. 新词语的界定及其特征 | 第11-17页 |
2.1 新词语的界定 | 第11页 |
2.2 新词语的产生方式 | 第11-15页 |
2.2.1 新造词语 | 第12页 |
2.2.2 吸收外来词 | 第12-13页 |
2.2.3 吸收方言词、港台词和行业语 | 第13-14页 |
2.2.4 新缩略词 | 第14页 |
2.2.5 网络新词 | 第14页 |
2.2.6 旧词新义 | 第14-15页 |
2.3 新词语发展演变的特点 | 第15-17页 |
2.3.1 新词语更新换代的速度快 | 第15-16页 |
2.3.2 新词语的义类分布广泛 | 第16-17页 |
2.3.3 新词语以名词性和动词性为主 | 第17页 |
3. 研究综述 | 第17-20页 |
3.1 新词语与对外汉语教学 | 第17-19页 |
3.1.1 新词语进入对外汉语教学的必要性 | 第17-18页 |
3.1.2 新词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原则及策略 | 第18-19页 |
3.2 新词语与对外汉语教材 | 第19-20页 |
4. 研究目的 | 第20页 |
5.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第一节 对外汉语教学中吸收新词语的意义与价值 | 第21-26页 |
1. 在华留学生新词语知晓度问卷调查 | 第21-23页 |
1.1 问卷调查简述 | 第21页 |
1.2 问卷的设计 | 第21-22页 |
1.3 调查结果统计 | 第22-23页 |
1.4 调查结果分析 | 第23页 |
2. 新词语加入对外汉语教学的现实意义 | 第23-26页 |
2.1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 第23-24页 |
2.2 扩大学生的词汇量,提高阅读和交际能力 | 第24页 |
2.3 增加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更好的融入中国社会 | 第24-26页 |
第二节 对外汉语综合课教材中新词语的吸收现状分析 | 第26-38页 |
1. 对外汉语综合课教材吸收新词语的必要性 | 第26-28页 |
1.1 教材的发展需要 | 第26-27页 |
1.2 综合课的教学需要 | 第27-28页 |
1.2.1 综合课的课程性质 | 第27页 |
1.2.2 综合课的教学任务 | 第27-28页 |
2. 对外汉语综合课教材收录新词语的情况 | 第28-38页 |
2.1 教材选取说明 | 第28-29页 |
2.2 词典选取说明 | 第29-30页 |
2.3 词汇等级划分依据说明 | 第30页 |
2.4 教材收录新词语数量和比率统计 | 第30-31页 |
2.5 统计结果分析 | 第31-35页 |
2.5.1 各教材都收录了一定数量的新词语,但总体偏少 | 第31-32页 |
2.5.2 不同等级教材之间的对比 | 第32-34页 |
2.5.3 同一系列同一等级教材之间的对比 | 第34-35页 |
2.6 教材吸收新词语的原则和建议 | 第35-38页 |
第三节 对外汉语综合课新词语的教学设计 | 第38-44页 |
1. 新词语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第38-40页 |
1.1 纲领性文件的滞后性和对新词语的忽视 | 第38-39页 |
1.1.1 《汉语水平词汇和汉字等级大纲》中收录的新词语过少 | 第38-39页 |
1.1.2 缺乏专门的新词语教学课程 | 第39页 |
1.1.3 特色课程的教学重点中未有明确的规定 | 第39页 |
1.2 教师因素 | 第39-40页 |
1.2.1 缺乏科学合理的新词语教学方法 | 第39-40页 |
1.2.2 教师的时间与精力有限 | 第40页 |
2. 新词语的教学设计 | 第40-44页 |
2.1 及时修订《大纲》和新词语年编 | 第40-41页 |
2.2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 第41-43页 |
2.2.1 摆脱教材的束缚,不断完善教材内容 | 第41-42页 |
2.2.2 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新方法进行教学 | 第42页 |
2.2.3 在特色课程中重视新词语教学 | 第42页 |
2.2.4 开设新词语选修课 | 第42-43页 |
2.3 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 第43-44页 |
2.3.1 教师自主设计短期新词语教学计划 | 第43页 |
2.3.2 教师分组筛选积累新词语并共享资源 | 第43-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附录 | 第47-49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