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0页 |
1.1 我国能源现状与能源结构 | 第11-12页 |
1.2 煤气化技术 | 第12-14页 |
1.2.1 传统煤气化技术 | 第12-13页 |
1.2.2 煤电化学气化技术 | 第13-14页 |
1.3 煤电化学气化的机理及动力学研究进展 | 第14-18页 |
1.3.1 煤电化学气化机理研究 | 第14-17页 |
1.3.2 煤电化学气化动力学研究 | 第17-18页 |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实验内容和方法 | 第20-28页 |
2.1 实验仪器和设备 | 第20页 |
2.2 原料和试剂 | 第20-22页 |
2.3 实验装置与条件 | 第22-24页 |
2.3.1 碳酸盐含量测定 | 第22页 |
2.3.2 煤电化学气化 | 第22-24页 |
2.3.3 GC-MS萃取实验 | 第24页 |
2.4 实验方法 | 第24-28页 |
第三章 煤中碳酸盐含量及吸附气体量的测定 | 第28-36页 |
3.1 前言 | 第28页 |
3.2 实验条件与过程 | 第28-29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29-35页 |
3.3.1 原煤中碳酸盐二氧化碳含量的测定 | 第29页 |
3.3.2 渐进升温气体量 | 第29-30页 |
3.3.3 渐进升温两种填料方式试验结果对比 | 第30-31页 |
3.3.4 恒温 60℃的两种填料方式实验结果比较 | 第31页 |
3.3.5 改变起始温度的实验结果 | 第31-32页 |
3.3.6 改变终止温度的实验结果 | 第32页 |
3.3.7 气体的气相色谱检测结果 | 第32-33页 |
3.3.8 原煤的BET测试 | 第33-34页 |
3.3.9 实验用煤样的制取与分析 | 第34-3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四章 煤电化学气化的机理及动力学的研究 | 第36-56页 |
4.1 前言 | 第36-37页 |
4.2 实验过程 | 第37页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7-54页 |
4.3.1 文献机理验证实验 | 第37页 |
4.3.2 以Fe~(2+)作为催化剂对酸洗煤煤浆进行电解 | 第37-39页 |
4.3.3 相同电解电压下电解不同条件下煤浆 | 第39-41页 |
4.3.4 恒电位电解过程中阴、阳极气体成分分析 | 第41-42页 |
4.3.5 恒电位电解后Fe~(2+)、Fe~(3+)含量 | 第42-43页 |
4.3.6 电解过程中阴极气体产量 | 第43-46页 |
4.3.7 电解前后煤样的红外光谱研究 | 第46-54页 |
4.4 本章总结 | 第54-56页 |
第五章 煤电化学气化的动力学研究 | 第56-72页 |
5.1 煤电化学气化的动力学研究概述 | 第56-57页 |
5.2 阳极电解液的成分检测(GC-MS) | 第57-65页 |
5.3 煤浆电解的极化曲线 | 第65-67页 |
5.3.1 极化曲线的测定条件 | 第65页 |
5.3.2 三价铁作催化剂时极化曲线 | 第65-66页 |
5.3.3 二价铁作催化剂时极化曲线 | 第66-67页 |
5.4 煤电化学气化过程中塔菲尔方程 | 第67-69页 |
5.4.1 塔菲尔方程 | 第67页 |
5.4.2 无催化剂时,除灰煤极化曲线的塔菲尔方程 | 第67-68页 |
5.4.3 Fe~(2+)作为催化剂时,除灰煤极化曲线的塔菲尔方程 | 第68-69页 |
5.4.4 Fe~(3+)作为催化剂时,除灰煤极化曲线的塔菲尔方程 | 第6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9-7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2-76页 |
6.1 结论 | 第72-73页 |
6.2 展望 | 第73-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2页 |
致谢 | 第82-84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