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3-17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7-49页 |
2.1 情绪智力研究综述 | 第17-36页 |
2.1.1 “情绪智力”一词的产生与沿革 | 第17-18页 |
2.1.2 情绪智力概念的界定及理论模型 | 第18-23页 |
2.1.3 情绪智力的测量 | 第23-26页 |
2.1.4 国内高中生情绪智力的研究现状 | 第26-28页 |
2.1.5 情绪智力干预的可行性 | 第28-36页 |
2.2 心理韧性研究综述 | 第36-43页 |
2.2.1 心理韧性研究溯源 | 第36页 |
2.2.2 心理韧性概念的界定及其结构 | 第36-38页 |
2.2.3 心理韧性的理论模型 | 第38-39页 |
2.2.4 心理韧性的测量 | 第39-40页 |
2.2.5 国内高中生心理韧性的研究现状 | 第40-43页 |
2.3 情绪智力和心理韧性的关系研究 | 第43-44页 |
2.4 班级团体辅导研究综述 | 第44-49页 |
2.4.1 班级团体辅导的概念界定 | 第44页 |
2.4.2 班级团体辅导的重要特征 | 第44-45页 |
2.4.3 班级团体辅导的理论分析 | 第45-46页 |
2.4.4 班级团体辅导的设计流程 | 第46-49页 |
第3章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49-51页 |
3.1 问题的提出 | 第49页 |
3.2 研究假设 | 第49-50页 |
3.3 研究意义 | 第50-51页 |
3.3.1 理论意义 | 第50页 |
3.3.2 实践意义 | 第50-51页 |
第4章 调查研究 | 第51-71页 |
4.1 研究目的 | 第51页 |
4.2 研究假设 | 第51页 |
4.3 研究内容 | 第51页 |
4.4 研究对象 | 第51-52页 |
4.5 研究工具 | 第52-53页 |
4.5.1 情绪智力量表 | 第52页 |
4.5.2 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 | 第52-53页 |
4.6 研究方法 | 第53页 |
4.7 研究结果 | 第53-71页 |
4.7.1 高中生情绪智力的特点 | 第53-56页 |
4.7.2 高中生心理韧性的特点 | 第56-61页 |
4.7.3 高中生情绪智力与心理韧性的关系 | 第61-71页 |
第5章 干预研究 | 第71-81页 |
5.1 研究目的 | 第71页 |
5.2 研究对象 | 第71页 |
5.3 干预设计 | 第71-72页 |
5.4 研究工具 | 第72页 |
5.5 情绪智力训练课程 | 第72-76页 |
5.5.1 课程内容的编制 | 第72-76页 |
5.5.2 课程中的活动形式 | 第76页 |
5.6 研究方法 | 第76页 |
5.7 研究结果 | 第76-81页 |
5.7.1 高一六个班的情绪智力和心理韧性差异分析 | 第76-80页 |
5.7.2 对照班和实验班前后测差值差异比较 | 第80-81页 |
第6章 综合讨论 | 第81-89页 |
6.1 高中生情绪智力的人口学特点 | 第81-83页 |
6.1.1 高中生情绪智力的总体情况 | 第81页 |
6.1.2 高中生情绪智力的性别差异 | 第81页 |
6.1.3 高中生情绪智力的班型差异 | 第81页 |
6.1.4 高中生情绪智力的文理科差异 | 第81-82页 |
6.1.5 高中生情绪智力在是否学生干部上的差异 | 第82页 |
6.1.6 高中生情绪智力的年级差异 | 第82-83页 |
6.2 高中生心理韧性的人口学特点 | 第83-86页 |
6.2.1 高中生心理韧性的总体情况 | 第83页 |
6.2.2 高中生心理韧性的性别差异 | 第83-84页 |
6.2.3 高中生心理韧性的班型差异 | 第84页 |
6.2.4 高中生心理韧性的文理科差异 | 第84页 |
6.2.5 高中生心理韧性在是否学生干部上的差异 | 第84页 |
6.2.6 高中生心理韧性的年级差异 | 第84-86页 |
6.3 高中生情绪智力与心理韧性的关系分析 | 第86页 |
6.4 干预研究的讨论 | 第86-89页 |
第7章 总论 | 第89-93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89-90页 |
7.2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90页 |
7.2.1 本研究创新之处 | 第90页 |
7.2.2 本研究需要改进之处 | 第90页 |
7.3 教育建议 | 第90-93页 |
7.3.1 学校教育 | 第90-92页 |
7.3.2 家庭教育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101页 |
附录1 | 第101-107页 |
附录2 | 第107-125页 |
致谢 | 第125-127页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