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代词+的”结构的教学设计
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6页 |
引言 | 第6-8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6-7页 |
二.选题目的、意义 | 第7页 |
三.本文结构 | 第7-8页 |
一、文献回顾 | 第8-12页 |
(一)现代汉语“的”字结构本体研究 | 第8-9页 |
1.基于结构主义的“的”字结构研究 | 第8页 |
2.基于转换生成语法的“的”字结构研究 | 第8页 |
3.基于认知语言学的“的”字结构研究 | 第8-9页 |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的”字结构研究 | 第9-10页 |
(三)本文对“的”结构的界定与讨论 | 第10-12页 |
1.现代汉语研究中对“的”字结构界定 | 第10-11页 |
2.汉语教学语法中对“的”字结构的界定 | 第11-12页 |
3.本文对“的”字结构的界定 | 第12页 |
二、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设计基本理论 | 第12-19页 |
(一)课堂教学 | 第12-13页 |
(二)对外汉语课堂教学 | 第13-14页 |
(三)教学设计 | 第14页 |
(四)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设计 | 第14-19页 |
1.课堂教学前端分析基本理论 | 第15-17页 |
2.教学目标分析基本理论 | 第17页 |
3.教学策略分析基本理论 | 第17-19页 |
4.教学设计成果评价基本理论 | 第19页 |
三、本文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 | 第19-20页 |
四、“名词/代词+的”字结构偏误分析与讨论 | 第20-23页 |
(一)相关的偏误分析理论 | 第20页 |
(二)偏误类型 | 第20-23页 |
五、教学设计 | 第23-37页 |
(一)课堂教学的前端分析 | 第24-26页 |
1.教学需求分析 | 第24页 |
2.教学内容分析 | 第24-25页 |
3.学习者分析 | 第25-26页 |
(二)教学目标分析 | 第26页 |
(三)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 第26-27页 |
(四)选择课堂教学方法 | 第27页 |
(五)选择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 第27-28页 |
(六)教学媒体的选用 | 第28页 |
(七)课堂教学设计的教案编制 | 第28-36页 |
(八)教学设计成果评价 | 第36-37页 |
结语 | 第37-38页 |
注释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2页 |
附件 | 第42-43页 |
附录 | 第43-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