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3页 |
| ·保健(功能)食品的发展 | 第12-13页 |
| ·在我国开发新型食品功能因子的优势 | 第13-14页 |
| ·从姜科植物植物中开发功能因子的优势 | 第14-32页 |
| ·姜科植物的生理活性 | 第14-18页 |
| ·抗菌 | 第14-15页 |
| ·抗氧化 | 第15页 |
| ·抗癌活性 | 第15-16页 |
| ·免疫活性 | 第16-17页 |
| ·保肝作用 | 第17页 |
| ·抗血栓作用 | 第17页 |
| ·降血压作用 | 第17-18页 |
| ·镇痛作用 | 第18页 |
| ·化学成分 | 第18-29页 |
| ·二苯基庚烷类 | 第18-23页 |
| ·萜类 | 第23-26页 |
| ·黄酮 | 第26-27页 |
| ·苯丙素 | 第27-28页 |
| ·糖苷类 | 第28-29页 |
| ·其它类 | 第29页 |
| ·十四种常用姜科原料的研究概况 | 第29-32页 |
|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32-33页 |
| 第二章 14 种常见姜科原料的活性筛选 | 第33-42页 |
| ·原料 | 第33页 |
| ·乙醇提取物的制备 | 第33-34页 |
| ·十四种姜科原料乙醇提取物的活性筛选 | 第34-41页 |
| ·抗氧化活性 | 第34-37页 |
| ·清除 DPPH 自由基试验 | 第34-35页 |
| ·清除羟自由试验 | 第35-36页 |
| ·还原力测定 | 第36-37页 |
| ·抗菌活性测定 | 第37-39页 |
| ·菌种及培养 | 第37页 |
| ·平板扩散法 | 第37-38页 |
| ·最低抑制浓度测定 | 第38-39页 |
| ·细胞毒性试验 | 第39-41页 |
| ·细胞培养 | 第39-40页 |
| ·MTT 实验 | 第40-41页 |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 第三章 草果、红豆蔻和莪术的活性评价和活性部位的确定 | 第42-59页 |
| ·药材的提取及不同极性部位的制备 | 第42页 |
| ·药材乙醇总提取物及不同极性部位的活性评价 | 第42-58页 |
| ·DPPH 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检测 | 第42-44页 |
| ·化学损伤保护 | 第44-49页 |
| ·细胞培养 | 第44页 |
| ·细胞模型建立 | 第44-45页 |
| ·样品的保护作用测验 | 第45-49页 |
| ·抗炎 | 第49-53页 |
| ·Griess 法检测 NO 含量的原理 | 第49页 |
| ·细胞培养 | 第49页 |
| ·样品的抗炎活性检测 | 第49页 |
| ·标准曲线建立 | 第49-50页 |
| ·对 RAW264.7 的细胞毒性 | 第50-53页 |
| ·抗肿瘤 | 第53-58页 |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 第四章 草果、红豆蔻和莪术活性部位的化学成分分离和结构鉴定 | 第59-109页 |
| ·草果乙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的分离和结构鉴定 | 第59-85页 |
| ·草果乙酸乙酯部位中化合物的分离过程 | 第59-60页 |
| ·草果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第60-85页 |
| ·新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第61-69页 |
| ·已知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第69-85页 |
| ·红豆蔻乙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的分离和结构鉴定 | 第85-100页 |
| ·红豆蔻乙酸乙酯部位中化合物的分离过程 | 第85-86页 |
|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第86-100页 |
| ·莪术乙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的分离和结构鉴定 | 第100-108页 |
| ·化合物分离过程 | 第100页 |
|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第100-108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8-109页 |
| 第五章 草果、红豆蔻和莪术乙酸乙酯部位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的活性评价 | 第109-119页 |
| ·草果中分离得到的单体化合物活性评价 | 第109-114页 |
| ·清除 DPPH 自由基能力 | 第109-110页 |
| ·抑制脂多糖诱导 RAW264.7 细胞释放一氧化氮的能力测定 | 第110页 |
| ·抑制 H_2O_2损伤 PC-12 细胞的能力 | 第110-111页 |
| ·抗肿瘤活性 | 第111-114页 |
| ·红豆蔻中分离得到的单体化合物活性评价 | 第114-117页 |
| ·抗肿瘤活性 | 第114-116页 |
| ·DPPH 自由基清除能力 | 第116-117页 |
| ·莪术中分离得到的单体化合物活性评价 | 第117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7-119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119-121页 |
| 结论 | 第119-120页 |
| 论文创新点 | 第120页 |
| 展望 | 第120-12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1-132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32-133页 |
| 致谢 | 第133-134页 |
| 附件 | 第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