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目录 | 第8-12页 |
| 符号及缩写表 | 第12-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45页 |
| ·课题背景 | 第13-14页 |
| ·硒化锌 | 第14-22页 |
| ·硒化锌基本性质概述 | 第14-15页 |
| ·硒化锌化学合成方法 | 第15-18页 |
| ·硒化锌形貌控制 | 第18-20页 |
| ·硒化锌相关固溶体纳米颗粒 | 第20-21页 |
| ·过渡金属离子掺杂硒化锌 | 第21-22页 |
| ·一维纳米结构研究现状 | 第22-30页 |
| ·不同维度纳米材料量子限域效应比较 | 第23-24页 |
| ·形态演化机制 | 第24-30页 |
| ·Mn掺杂Ⅱ-Ⅵ族半导体 | 第30-43页 |
| ·Mn掺杂Ⅱ-Ⅵ族半导体的晶体结构和组成 | 第31-32页 |
| ·Mn掺杂Ⅱ-Ⅵ族半导体纳米颗粒的合成 | 第32-38页 |
| ·溶液中杂离子对颗粒生长的影响 | 第38-43页 |
| ·本论文的选题思想及意义 | 第43-45页 |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45-51页 |
| ·化学试剂及仪器 | 第45-48页 |
| ·化学试剂 | 第45-46页 |
| ·实验仪器 | 第46-48页 |
| ·实验表征 | 第48-51页 |
|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TEM) | 第48页 |
| ·高倍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HRTEM) | 第48页 |
| ·X射线能谱分析(EDS) | 第48页 |
| ·选区电子衍射分析(SAED) | 第48页 |
| ·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XRD) | 第48-49页 |
|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 第49页 |
| ·等离子耦合原子吸收光谱分析(ICP-AAS) | 第49页 |
| ·紫外-可见分光光谱分析(UV-Vis) | 第49页 |
| ·荧光分光光谱分析(PL) | 第49页 |
| ·电子顺磁共振(EPR) | 第49页 |
| ·高温热解前驱物合成纳米颗粒 | 第49页 |
| ·光催化活性分析 | 第49-51页 |
| 第三章 超细硒化锌纳米棒 | 第51-71页 |
| ·引言 | 第51-52页 |
| ·超细硒化锌纳米棒的合成及光催化反应 | 第52-54页 |
| ·油酸锌的合成 | 第52页 |
| ·超细硒化锌纳米棒的合成 | 第52页 |
| ·相转移 | 第52-53页 |
| ·光催化反应 | 第53页 |
| ·光催化量子产率测定 | 第53-54页 |
| ·结构及成分表征 | 第54-58页 |
| ·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 | 第54页 |
|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 | 第54-56页 |
|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第56-57页 |
| ·吸收及发光光谱分析 | 第57-58页 |
| ·生长过程研究 | 第58-64页 |
| ·生长过程跟踪 | 第58-59页 |
| ·导向性接触生长纳米棒分析 | 第59-63页 |
| ·反应温度的影响 | 第63-64页 |
| ·光催化性能分析 | 第64-69页 |
| ·相转移 | 第64-65页 |
| ·超细硒化锌纳米棒光催化甲基橙脱色反应 | 第65-69页 |
|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 第四章 一维锰掺杂硫硒化锌 | 第71-90页 |
| ·引言 | 第71-72页 |
| ·一维锰掺杂硫硒化锌纳米颗粒的合成 | 第72-74页 |
| ·前驱溶液的制备 | 第72页 |
| ·SILAR法包壳每层壳层前驱加入量的计算方法 | 第72-73页 |
| ·一锅法合成一维锰掺杂硫硒化锌 | 第73页 |
| ·SILAR法包覆硫硒化锌壳层 | 第73-74页 |
| ·结构及成分表征 | 第74-80页 |
| ·涉及公式 | 第74页 |
| ·结构与成分分析 | 第74-80页 |
| ·生长过程研究 | 第80-86页 |
| ·Mn离子处于不同位置情况分析 | 第80-81页 |
| ·生长过程光谱跟踪分析 | 第81-83页 |
| ·能谱分析 | 第83-85页 |
| ·一维锰掺杂硫硒化锌纳米颗粒生长过程图示 | 第85-86页 |
| ·影响因素 | 第86-89页 |
| ·不同锰前驱的量 | 第86-87页 |
| ·配体作用分析 | 第87-89页 |
|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 第五章 Mn掺杂ZnSeS纳米晶体化学形成过程分析 | 第90-102页 |
| ·引言 | 第90页 |
| ·相关样品合成方法 | 第90-92页 |
| ·Se前驱溶液制备 | 第90页 |
| ·无十二烷硫醇存在时尝试合成Mn掺杂ZnSe | 第90-91页 |
| ·等摩尔量三正丁基膦取代十二烷硫醇尝试合成Mn掺杂ZnSe | 第91页 |
| ·十二烷硫醇与乙酸锌摩尔比1:1时尝试合成Mn掺杂ZnSeS | 第91页 |
| ·无十二烷硫醇存在时尝试合成MnSe | 第91页 |
| ·十二烷硫醇存在时尝试合成MnSeS | 第91-92页 |
| ·反应液后处理 | 第92页 |
| ·配体变化对反应的影响 | 第92-98页 |
| ·配体不同对产物成分及结构的影响 | 第92-97页 |
| ·反应体系中硫硒化锰的形成分析 | 第97-98页 |
| ·用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分析 | 第98-101页 |
| ·对配体与金属离子形成前驱物质进行几何优化及能量分析 | 第98-99页 |
| ·过渡态寻找及能垒分析 | 第99-101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1-102页 |
| 结论 | 第102-10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4-116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16-117页 |
| 致谢 | 第117-118页 |
| 附件 | 第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