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1 引言 | 第9-17页 |
| ·共轭亚油酸的结构和功能 | 第9-12页 |
| ·共轭亚油酸的来源 | 第9页 |
| ·共轭亚油酸的结构 | 第9页 |
| ·共轭亚油酸的功能 | 第9-12页 |
| ·共轭亚油酸的生物合成 | 第12-13页 |
| ·瘤胃微生物合成共轭亚油酸 | 第12-13页 |
| ·丙酸杆菌生产共轭亚油酸 | 第13页 |
| ·乳酸菌生产共轭亚油酸 | 第13页 |
| ·共轭亚油酸的检测方法 | 第13-15页 |
| ·紫外分光光度法(Ultraviolet Spectroscopy,UV) | 第13-14页 |
| ·气相色谱法(Gas Chromatography,GC) | 第14页 |
| ·气相-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联用法(GC-FTIR) | 第14页 |
| ·气-质联用法(GC-MS) | 第14页 |
| ·银离子高效液相色谱法 | 第14-15页 |
| ·共轭亚油酸异构酶的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 ·共轭亚油酸异构酶的分布 | 第15页 |
| ·亚油酸异构酶的分离纯化 | 第15页 |
| ·共轭亚油酸异构酶的基因克隆和表达 | 第15-16页 |
|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第16页 |
| ·本实验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16-17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7-27页 |
| ·实验材料 | 第17-18页 |
| ·仪器与设备 | 第17页 |
| ·实验试剂 | 第17-18页 |
| ·方法 | 第18-27页 |
| ·乳酸菌的分离纯化 | 第18-19页 |
| ·乳酸菌形态的观察 | 第19页 |
| ·16SrDNA 菌种鉴定 | 第19-22页 |
| ·产生共轭亚油酸能力的测定 | 第22-23页 |
| ·亚油酸异构酶的分离纯化 | 第23-26页 |
| ·高产亚油酸异构酶菌株培养条件的优化 | 第26-27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7-39页 |
| ·酸菜汁中乳酸菌的筛选结果 | 第27-29页 |
| ·溴甲基酚紫培养基中培养 | 第27-28页 |
| ·革兰氏染色、电镜观察 | 第28-29页 |
| ·MRS 固体培养基培养 | 第29页 |
| ·16SDNA 鉴定结果 | 第29-33页 |
| ·DNA 的电泳结果 | 第29-30页 |
| ·PCR 的电泳结果 | 第30页 |
| ·菌落 PCR 鉴定 | 第30-31页 |
| ·菌株16S rDNA 序列测定结果与比对 | 第31-33页 |
| ·亚油酸异构酶酶活测定结果 | 第33页 |
| ·亚油酸异构酶的分离纯化 | 第33-36页 |
| ·蛋白质标准曲线绘制 | 第33-34页 |
| ·Sephadex G-100 凝胶过滤层析 | 第34-35页 |
| ·分离纯化对蛋白质总量及酶活力的影响 | 第35页 |
| ·亚油酸异构酶亚基分子量测定 | 第35-36页 |
| ·棒状乳杆菌产 CLA 培养条件的优化 | 第36-39页 |
| ·最佳发酵时间的确定 | 第36-37页 |
| ·最佳初始pH 的确定 | 第37页 |
| ·最佳培养温度的确定 | 第37-38页 |
| ·最佳接种量的确定 | 第38页 |
| ·正交试验的设计 | 第38-39页 |
| ·优化发酵条件后亚油酸产量 | 第39页 |
| 4 讨论 | 第39-40页 |
| 5 结论 | 第40-41页 |
| 6 主要创新点 | 第41页 |
| 7 进一步的研究建议 | 第41-42页 |
| 致谢 | 第42-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49页 |
| 作者简介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