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微电子学、集成电路(IC)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制造工艺论文

螯合剂在微电子工艺中减少硅表面重金属污染的应用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43页
 1-1 微电子工艺技术中硅单晶片表面金属污染的来源与危害第12-20页
  1-1-1 硅片的表面状态与吸附第12-15页
  1-1-2 硅晶片表面金属污染的来源第15-19页
   1-1-2-1 工艺环境第15-16页
   1-1-2-2 气体及气体传送系统第16页
   1-1-2-3 工艺设备第16-17页
   1-1-2-4 化学试剂第17页
   1-1-2-5 纯水及各种水溶液第17-19页
  1-1-3 硅晶片表面金属杂质的危害第19页
  1-1-4 硅片表面金属污染在硅中的扩散与反应第19-20页
 1-2 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对衬底表面金属杂质含量的要求第20-23页
 1-3 控制硅衬底表面金属杂质的技术与分析第23-30页
  1-3-1 杂质吸除技术第23-24页
  1-3-2 清洗技术第24-28页
   1-3-2-1 干法化学清洗技术第24-25页
   1-3-2-2 湿法化学清洗技术第25-28页
  1-3-3 溶液清洗与金属污染第28-30页
 1-4 螯合剂及其在减少金属离子含量中的应用第30-34页
  1-4-1 螯合作用与螯合剂简介第30-31页
  1-4-2 常用螯合剂第31-33页
  1-4-3 螯合剂在微电子技术中的应用第33-34页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与特色第34-36页
  1-5-1 研究内容第34-35页
   1-5-1-1 螯合剂减少硅片表面金属污染作用的理论分析第34页
   1-5-1-2 FA/O 螯合剂稳定常数的测定第34-35页
   1-5-1-3 螯合剂减少硅片表面金属污染的应用研究第35页
  1-5-2 本研究特色第35-36页
 参考文献第36-43页
第二章 金属在硅/溶液界面的反应与螯合剂作用的理论分析第43-58页
 2-1 金属在硅/溶液界面的吸附第43-48页
 2-2 螯合剂(有机分子)在硅/溶液界面的吸附第48-51页
  2-2-1 螯合剂吸附状态第48-49页
  2-2-2 优先吸附模型第49-51页
 2-3 金属在硅/溶液界面的反应第51-53页
  2-3-1 溶液中金属在硅晶片表面的沉积第51-52页
  2-3-2 硅晶片表面金属杂质的清洗第52-53页
 2-4 金属在硅/溶液界面的多相反应动力学第53-56页
 参考文献第56-58页
第三章 FA/O 螯合剂及其与 Cu(II)、Fe(III)配合物稳定常数的测定第58-76页
 3-1 FA/O 螯合剂简介第58-59页
 3-2 配合物稳定常数的测定原理第59-62页
  3-2-1 配合物稳定常数的测定方法简介第59-60页
  3-2-2 实验数据处理分析方法简介第60-62页
 3-3 实验试剂与仪器、实验方法第62-64页
  3-3-1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62-63页
  3-3-2 实验方法第63-64页
   3-3-2-1 溶液配制第63页
   3-3-2-2 pH 电位测定第63-64页
 3-4 实验测定结果及数据处理第64-70页
  3-4-1 FA/O 螯合剂加质子常数的测定第64-67页
  3-4-2 FA/O 螯合剂与Cu(II)、Fe(III)配合物稳定常数的测定第67-70页
 3-5 配合物稳定常数的测定结果与讨论第70-75页
  3-5-1 数据处理程序的验证第70-71页
  3-5-2 FA/O 的逐级加质子常数第71-74页
  3-5-3 FA/O 与其他螯合剂的Cu(II)、Fe(III)配合物稳定常数的比较第74-75页
 参考文献第75-76页
第四章 硅衬底表面金属污染检测技术第76-87页
 4-1 全反射X-射线荧光(TXRF)技术第76-78页
 4-2 质谱技术第78-80页
  4-2-1 二次离子质谱(SIMS)技术第78-79页
  4-2-2 感应耦合等离子质谱(ICP-MS)技术第79-80页
 4-3 原子吸收(AAS)技术第80-81页
 4-4 其他新兴技术第81-82页
  4-4-1 重离子背散射谱(HIBS)第81页
  4-4-2 同步加速x-射线技术第81-82页
 4-5 硅晶片表面金属污染富集方法第82页
  4-5-1 气相分解(VPD)法第82页
  4-5-2 液滴夹心刻蚀技术第82页
 4-6 常用表面金属污染检测技术对比第82-84页
 4-7 本研究硅晶片表面金属污染的测定方法第84-85页
 参考文献第85-87页
第五章 螯合剂在微电子 RCA 清洗液中的应用研究第87-95页
 5-1 FA/O 螯合剂在RCA 清洗液中去除铜铁污染的应用条件研究第87-92页
  5-1-1 实验方法第87-89页
  5-1-2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89-92页
   5-1-2-1 FA/O 浓度对表面金属原子百分数的影响第89页
   5-1-2-2 不同碱度的溶液中螯合剂的效果第89-90页
   5-1-2-3 温度对去除效果的影响第90-92页
   5-1-2-4 清洗时间对去除效果影响第92页
 5-2 RCA 清洗液加入不同螯合剂对减少铜污染效果的研究第92-93页
  5-2-1 实验方法第92页
  5-2-2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92-93页
 5-3 FA/O 螯合剂对减少RCA 清洗液中铜污染的应用研究第93-95页
  5-3-1 实验方法第93页
  5-3-2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93-95页
   5-3-2-1 螯合剂用量对SC1 去除硅片表面铜污染的影响第93页
   5-3-2-2 FA/O 螯合剂在RCA 清洗液中的替代清洗效果研究第93-95页
第六章 螯合剂在稀 HF 清洗液中的应用研究第95-102页
 6-1 稀HF 溶液与硅的反应和作用第95页
 6-2 DHF 溶液中金属离子在硅片表面的沉积第95-96页
  6-2-1 DHF 中金属铜离子在硅晶片表面的污染机理第95-96页
  6-2-2 溶液中金属离子的浓度对沉积的影响第96页
 6-3 用螯合剂减少DHF 溶液中金属离子在硅晶片表面的沉积第96-100页
  6-3-1 实验方法第97页
  6-3-2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97-100页
   6-3-2-1 螯合剂对铜离子在硅片表面沉积量的影响第97-98页
   6-3-2-2 螯合剂对硅片表面吸附的影响第98-99页
   6-3-2-3 不同浸泡时间下Cu 在硅片表面的沉积第99-100页
 参考文献第100-102页
第七章 螯合剂在硅衬底抛光液中的应用研究第102-109页
 7-1 硅衬底抛光液简介第102-103页
 7-2 螯合剂对酸性抛光液中铜离子沉积的影响第103-106页
  7-2-1 抛光液成分的选择第103页
  7-2-2 实验方法第103页
  7-2-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103-106页
   7-2-3-1 不同螯合剂对铜离子在硅片表面沉积量的影响第103-104页
   7-2-3-2 PAA 螯合剂浓度对铜离子在硅片表面沉积量的影响第104-105页
   7-2-3-3 溶液中的铜离子初始浓度对其在硅片表面沉积量的影响第105-106页
 7-3 碱性条件下对防止金属离子沾污研究第106-108页
  7-3-1 抛光液成分的选择第106页
  7-3-2 实验方法第106页
  7-3-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106-108页
 参考文献第108-109页
第八章 各种螯合剂减少硅衬底表面金属污染含量的作用效果的比较与解释第109-118页
 8-1 螯合剂与溶液中金属离子的反应性质第109-113页
  8-1-1 螯合剂对溶液中金属离子含量的影响第110-112页
  8-1-2 螯合剂对溶液氧化还原电势的影响第112-113页
 8-2 溶液中加入螯合剂对反应动力学的影响第113-117页
  8-2-1 螯合剂对反应速度的影响第113页
  8-2-2 螯合剂在硅衬底的吸附效应第113-115页
  8-2-3 直链大分子极性螯合剂的表面活性剂效应第115-117页
 参考文献第117-118页
第九章 结论第118-120页
 9-1 结论第118-119页
 9-2 创新点第119-120页
致谢第120-121页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第121页

论文共12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心理契约视角的我国企业核心员工流失问题研究
下一篇:嵌入式CAN应用层协议控制器研究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