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汉语论文--汉语教学论文--对外汉语教学论文

以英语为母语的留学生介词“对”的习得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一章 引言第7-12页
    1.1 前人相关研究第7-9页
        1.1.1 介词“对”的本体研究第7-8页
        1.1.2 介词“对”的习得研究第8-9页
    1.2 研究目的、方法和步骤第9-10页
        1.2.1 研究目的第9-10页
        1.2.2 研究方法第10页
        1.2.3 研究步骤第10页
    1.3 研究对象和语料来源第10-12页
第二章 介词“对”的用法和分类第12-18页
    2.1 汉语本体研究中关于介词“对”的用法和分类第12页
    2.2 本研究中关于介词“对”的用法和分类第12-18页
第三章 介词“对”各个用法的输出情况第18-28页
    3.1 中介语语料中“对”的输出情况及其统计分析第18-23页
        3.1.1 中介语语料中的输出情况第18-21页
        3.1.2 中介语语料统计分析第21-23页
    3.2 母语语料中“对”的使用情况及其统计分析第23-25页
        3.2.1 母语语料中的使用情况第23页
        3.2.2 母语使用频率统计分析第23-25页
    3.3 中介语语料与母语语料中“对”的输出情况比较与分析第25-28页
        3.3.1 语言形式方面的比较第25页
        3.3.2 出现频率及其排序方面的比较第25-28页
第四章 介词“对”的偏误分析第28-43页
    4.1 偏误类型第28-34页
        4.1.1 误加第28-29页
        4.1.2 误代第29-30页
        4.1.3 遗漏第30-31页
        4.1.4 错序第31页
        4.1.5 杂糅第31页
        4.1.6 搭配不当第31-32页
        4.1.7 体貌标记错误第32页
        4.1.8 复合偏误第32-34页
    4.2 偏误统计分析第34-36页
        4.2.1 介词“对”的八大偏误类型占比第34页
        4.2.2 介词“对”A-N的各个意义用法的偏误率第34-36页
    4.3 偏误原因分析第36-43页
        4.3.1 母语负迁移第36-37页
        4.3.2 目的语知识的干扰第37-39页
        4.3.3 学生的学习策略第39页
        4.3.4 学生的交际策略第39-40页
        4.3.5 教学教材方面第40-43页
第五章 关于介词“对”的问卷调查第43-47页
    5.1 关于“对”的问卷调查分析第43-46页
        5.1.1 调查目的第43页
        5.1.2 调查对象第43页
        5.1.3 问卷说明第43页
        5.1.4 调查结果和分析第43-46页
    5.2 介词“对”的习得情况总结第46-47页
第六章 介词“对”的教学建议第47-50页
    6.1 跟“对”有关的教材建议第47页
    6.2 跟“对”有关的教学建议第47-50页
        6.2.1 各个阶段的教学都需要重视介词“对”第47-48页
        6.2.2 注重对比第48页
        6.2.3 加强预测和总结第48-49页
        6.2.4 强化练习第49页
        6.2.5 引导学生调整学习策略第49-50页
结语第50-52页
参考文献第52-54页
附录一第54-56页
后记第56-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历史与故事》第四章“小说当中的真实故事与事实”翻译报告
下一篇:程度—语气副词的习得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