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5页 |
1.1 常见食源性致病菌及其危害 | 第14-16页 |
1.1.1 金黄色葡萄球菌 | 第14页 |
1.1.2 单增李斯特菌 | 第14-15页 |
1.1.3 沙门氏菌 | 第15-16页 |
1.2 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 第16-22页 |
1.2.1 传统检测方法 | 第16-17页 |
1.2.2 免疫学检测方法 | 第17-18页 |
1.2.3 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 第18-20页 |
1.2.3.1 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及实时荧光PCR技术 | 第18-19页 |
1.2.3.2 基因芯片技术 | 第19-20页 |
1.2.4 活菌染料结合致病菌检测技术 | 第20-22页 |
1.3 预测微生物学的发展及应用 | 第22-23页 |
1.4 研究内容、目的意义及创新之处 | 第23-25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1.4.1.1 牛奶中食源性致病菌多重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的构建及优化 | 第23页 |
1.4.1.2 基于PMA的多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构建 | 第23-24页 |
1.4.1.3 多重荧光定量PCR方法在探究菌种间竞争生长中的应用 | 第24页 |
1.4.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4页 |
1.4.3 创新之处 | 第24-25页 |
第二章 牛奶中食源性致病菌多重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的构建及优化 | 第25-42页 |
2.1 前言 | 第25-26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6-31页 |
2.2.1 试验菌株及培养条件 | 第26-27页 |
2.2.2 设备与仪器 | 第27页 |
2.2.3 牛奶样品的准备 | 第27-28页 |
2.2.4 前增菌培养基的筛选及优化 | 第28页 |
2.2.5 DNA的提取 | 第28页 |
2.2.6 多重实时荧光PCR引物和探针的设计 | 第28-29页 |
2.2.7 多重实时荧光PCR反应体系的构建 | 第29页 |
2.2.8 多重实时荧光PCR标准曲线和扩增效率的评估 | 第29-30页 |
2.2.9 多重实时荧光PCR最低检测限的优化及条件确定 | 第30页 |
2.2.10 优化的多重实时荧光PCR方法在实际样品中的应用 | 第30-31页 |
2.3 结果 | 第31-39页 |
2.3.1 多重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的特异性分析 | 第31-33页 |
2.3.2 多重实时荧光PCR的标准曲线及扩增效率分析 | 第33-35页 |
2.3.3 前增菌优化培养基的确定分析 | 第35-37页 |
2.3.4 增菌前后多重实时荧光PCR检测限的比较分析 | 第37-38页 |
2.3.5 实际样品检测结果分析 | 第38-39页 |
2.4 讨论 | 第39-42页 |
第三章 牛奶中致病菌基于PMA的多重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构建 | 第42-56页 |
3.1 前言 | 第42-43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43-47页 |
3.2.1 试验菌株及培养条件 | 第43页 |
3.2.2 仪器与设备 | 第43-44页 |
3.2.3 活菌与死菌的制备 | 第44页 |
3.2.4 PMA前处理过程及优化 | 第44-45页 |
3.2.5 DNA的提取 | 第45页 |
3.2.6 探针及引物的构建 | 第45-46页 |
3.2.7 基于PMA的多重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体系的构建 | 第46页 |
3.2.8 基于PMA的多重实时荧光定量PCR标准曲线和扩增效率的评估 | 第46-47页 |
3.3 结果 | 第47-54页 |
3.3.1 PMA对死菌的抑制作用 | 第47-48页 |
3.3.2 PMA最优浓度的确定 | 第48-51页 |
3.3.3 基于PMA的多重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的特异性 | 第51-52页 |
3.3.4 基于PMA的多重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的活菌定量标准曲线、扩增效率及最低定量限的评估 | 第52-54页 |
3.4 讨论 | 第54-56页 |
第四章 多重荧光定量PCR方法在探究菌种间竞争生长中的应用 | 第56-71页 |
4.1 前言 | 第56-57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57-61页 |
4.2.1 试验菌株及培养条件 | 第57页 |
4.2.2 仪器与设备 | 第57-58页 |
4.2.3 牛奶样品的准备 | 第58-59页 |
4.2.4 不同条件竞争生长时牛奶中pH的变化 | 第59页 |
4.2.5 DNA的提取 | 第59页 |
4.2.6 两重荧光定量PCR引物和探针的设计 | 第59页 |
4.2.7 两重荧光定量PCR反应体系的构建 | 第59-60页 |
4.2.8 两重荧光定量PCR的标准曲线、扩增效率及LOD的评估 | 第60页 |
4.2.9 两种目标菌株Baranyi模型的拟合及竞争关系 | 第60-61页 |
4.3 结果 | 第61-68页 |
4.3.1 两重荧光定量PCR的标准曲线、扩增效率及LOD的分析 | 第61-62页 |
4.3.2 不同温度条件下两种菌培养过程中pH的变化 | 第62-64页 |
4.3.3 不同温度条件下两种菌单独及混合竞争生长情况分析 | 第64-67页 |
4.3.4 Baranyi模型拟合分析 | 第67-68页 |
4.4 讨论 | 第68-71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1-73页 |
5.1 结论 | 第71-72页 |
5.2 展望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83页 |
作者简介 | 第83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3页 |
在校期间的获奖情况 | 第83-84页 |
英文缩写对照表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