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35页 |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7-18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8-33页 |
1.2.1 乳酸菌胞外多糖简介 | 第18-19页 |
1.2.2 产胞外多糖的乳杆菌 | 第19-20页 |
1.2.3 乳杆菌胞外多糖的分类 | 第20-25页 |
1.2.4 影响乳杆菌胞外多糖合成的主要因素 | 第25-26页 |
1.2.5 乳杆菌胞外多糖的分离纯化及结构分析 | 第26-28页 |
1.2.6 乳杆菌胞外多糖的生理功能 | 第28-31页 |
1.2.7 乳杆菌胞外多糖在发酵乳制品中的应用 | 第31-33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33-35页 |
第二章 产胞外多糖乳杆菌的分离筛选、鉴定及益生特性研究 | 第35-57页 |
2.1 引言 | 第35页 |
2.2 材料与设备 | 第35-37页 |
2.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35-36页 |
2.2.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6页 |
2.2.3 主要培养基的配制 | 第36-37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37-42页 |
2.3.1 乳杆菌的分离纯化和初步鉴定 | 第37页 |
2.3.2 产胞外多糖乳杆菌的筛选 | 第37页 |
2.3.3 菌株产胞外多糖含量测定 | 第37-39页 |
2.3.4 产胞外多糖菌株的鉴定 | 第39页 |
2.3.5 产胞外多糖菌株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39-40页 |
2.3.6 产胞外多糖菌株的体外益生性研究 | 第40-42页 |
2.3.7 数据分析 | 第42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42-55页 |
2.4.1 乳杆菌的分离纯化 | 第42页 |
2.4.2 产胞外多糖菌株的鉴定 | 第42-48页 |
2.4.3 产胞外多糖菌株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48-49页 |
2.4.4 产胞外多糖植物乳杆菌的耐受性 | 第49-51页 |
2.4.5 产胞外多糖植物乳杆菌的细胞表面疏水性 | 第51-52页 |
2.4.6 产胞外多糖植物乳杆菌的体外降胆固醇能力 | 第52页 |
2.4.7 产胞外多糖植物乳杆菌的体外抗氧化能力 | 第52-5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三章 植物乳杆菌胞外多糖的分离纯化研究 | 第57-69页 |
3.1 引言 | 第57页 |
3.2 材料与设备 | 第57-58页 |
3.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57页 |
3.2.2 仪器与设备 | 第57-58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58-61页 |
3.3.1 粗多糖的制备 | 第58页 |
3.3.2 粗多糖的分离纯化 | 第58-59页 |
3.3.3 总糖含量测定 | 第59页 |
3.3.4 蛋白含量测定 | 第59页 |
3.3.5 糠醛酸含量测定 | 第59页 |
3.3.6 水分含量测定 | 第59页 |
3.3.7 紫外光谱(UV)分析 | 第59页 |
3.3.8 红外光谱(FT-IR)分析 | 第59-60页 |
3.3.9 分子量测定 | 第60页 |
3.3.10 单糖组成分析 | 第60页 |
3.3.11 数据分析 | 第60-61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61-67页 |
3.4.1 粗多糖的制备 | 第61页 |
3.4.2 DEAE-Sepharose Fast Flow 分离纯化 | 第61-62页 |
3.4.3 Sepharose CL-6B 分离纯化 | 第62页 |
3.4.4 化学组成分析 | 第62-64页 |
3.4.5 紫外光谱分析 | 第64页 |
3.4.6 红外光谱分析 | 第64-65页 |
3.4.7 分子量测定 | 第65-66页 |
3.4.8 单糖组成分析 | 第66-6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四章 植物乳杆菌胞外多糖的理化特性研究 | 第69-81页 |
4.1 引言 | 第69页 |
4.2 材料与设备 | 第69-70页 |
4.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69页 |
4.2.2 仪器与设备 | 第69-70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70-72页 |
4.3.1 扫描电镜(SEM)观察 | 第70页 |
4.3.2 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 | 第70-71页 |
4.3.3 流变学特性分析 | 第71页 |
4.3.4 热重分析(TGA) | 第71页 |
4.3.5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 | 第71-72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72-79页 |
4.4.1 SEM 观察多糖的微观结构 | 第72页 |
4.4.2 AFM 观察多糖分子的形貌 | 第72-74页 |
4.4.3 流变学特性分析 | 第74-77页 |
4.4.4 热重分析 | 第77-78页 |
4.4.5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 第78-7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第五章 植物乳杆菌胞外多糖的体外生物活性研究 | 第81-93页 |
5.1 引言 | 第81-82页 |
5.2 材料与设备 | 第82页 |
5.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82页 |
5.2.2 仪器与设备 | 第82页 |
5.3 实验方法 | 第82-85页 |
5.3.1 体外抗氧化作用 | 第82-84页 |
5.3.2 菌膜抑制作用 | 第84页 |
5.3.3 体外抗肿瘤活性 | 第84-85页 |
5.3.4 数据分析 | 第85页 |
5.4 结果与讨论 | 第85-92页 |
5.4.1 抗氧化作用 | 第85-89页 |
5.4.2 菌膜抑制作用 | 第89-90页 |
5.4.3 体外抗肿瘤作用 | 第90-9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第六章 植物乳杆菌 YW11 胞外多糖的体内生物活性研究 | 第93-107页 |
6.1 引言 | 第93页 |
6.2 材料与设备 | 第93-94页 |
6.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93-94页 |
6.2.2 仪器与设备 | 第94页 |
6.3 实验方法 | 第94-97页 |
6.3.1 HT-29 荷瘤裸鼠造模 | 第94-95页 |
6.3.2 肿瘤抑制率和脏器指数测定 | 第95-96页 |
6.3.3 血液生化指标测定 | 第96页 |
6.3.4 脏器损伤程度测定 | 第96页 |
6.3.5 脂质过氧化测定 | 第96页 |
6.3.6 免疫调节活性测定 | 第96页 |
6.3.7 数据分析 | 第96-97页 |
6.4 结果与讨论 | 第97-105页 |
6.4.1 体内抗肿瘤活性 | 第97页 |
6.4.2 对 HT-29 荷瘤裸鼠脏器指数的影响 | 第97-99页 |
6.4.3 对 HT-29 荷瘤裸鼠血液常规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第99-101页 |
6.4.4 对 HT-29 荷瘤裸鼠脂质过氧化的作用 | 第101-103页 |
6.4.5 对 HT-29 荷瘤裸鼠的免疫调节作用 | 第103-105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05-107页 |
第七章 产胞外多糖植物乳杆菌的应用研究 | 第107-145页 |
7.1 引言 | 第107-108页 |
7.2 材料与设备 | 第108-111页 |
7.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108页 |
7.2.2 实验用菌株及菌株活化 | 第108-109页 |
7.2.3 仪器与设备 | 第109-110页 |
7.2.4 主要培养基的配制 | 第110-111页 |
7.3 实验方法 | 第111-118页 |
7.3.1 植物乳杆菌 YW11 产胞外多糖的发酵培养条件优化 | 第111-113页 |
7.3.2 发酵乳加工方法及指标测定 | 第113-115页 |
7.3.3 Cheddar 干酪加工方法及指标测定 | 第115-118页 |
7.3.4 数据分析 | 第118页 |
7.4 结果与讨论 | 第118-143页 |
7.4.1 植物乳杆菌 YW11 产胞外多糖的发酵培养条件优化 | 第118-126页 |
7.4.2 发酵乳指标测定结果 | 第126-130页 |
7.4.3 Cheddar 干酪指标测定结果 | 第130-143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143-145页 |
第八章 结论、展望与创新点 | 第145-149页 |
8.1 主要结论 | 第145-147页 |
8.2 后续工作展望 | 第147页 |
8.3 创新点 | 第147-149页 |
参考文献 | 第149-16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167-169页 |
致谢 | 第169-170页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第1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