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水路运输论文--船舶工程论文--船舶原理论文--船舶结构力学论文--船舶结构强度论文

基于HCSR的船体梁破损剩余强度及概率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2-20页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第12-13页
    1.2 船体梁极限强度研究方法第13-16页
        1.2.1 实船的强度实验第14页
        1.2.2 船体模型的强度实验第14-15页
        1.2.3 船体梁极限强度计算方法第15-16页
    1.3 船体破损剩余强度研究第16-17页
    1.4 HCSR船体梁极限强度第17-18页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第18-20页
第2章 船体梁剩余极限强度规范评估第20-32页
    2.1 概述第20页
    2.2 船体梁极限强度评估第20-21页
        2.2.1 一般要求第20页
        2.2.2 设计载荷工况第20页
        2.2.3 极限承载能力评估第20-21页
    2.3 船体梁剩余强度评估第21-23页
        2.3.1 一般要求第21页
        2.3.2 设计载荷工况第21页
        2.3.3 破损工况第21-22页
        2.3.4 剩余极限承载能力评估第22-23页
    2.4 船体梁极限承载能力计算第23-31页
        2.4.1 逐步增量迭代法第23-24页
        2.4.2 非线性分析弧长法第24-29页
        2.4.3 非线性有限元法第29-31页
    2.5 本章小结第31-32页
第3章 典型船体箱型梁结构极限强度计算第32-54页
    3.1 概述第32页
    3.2 非线性有限元法的运用第32-35页
        3.2.1 边界条件及载荷第32-33页
        3.2.2 网格尺寸第33页
        3.2.3 单元类型和材料属性第33-34页
        3.2.4 初始缺陷第34页
        3.2.5 残余应力的考虑第34-35页
    3.3 典型箱型梁极限强度计算第35-43页
        3.3.1 Reckling船体箱型梁极限强度第35-36页
        3.3.2 Nishihara船体箱型梁极限强度第36-39页
        3.3.3 Dowling 2船体箱型梁极限强度第39-41页
        3.3.4 Dowling 4船体箱型梁极限强度第41-43页
        3.3.5 计算结果分析第43页
    3.4 Gordo系列箱型梁实验及数值分析第43-52页
        3.4.1 实验模型概述第43-45页
        3.4.2 高强度钢模型计算结果实验对比分析第45-48页
        3.4.3 普通强度钢模型计算结果实验对比分析第48-50页
        3.4.4 极限强度影响因素分析第50-52页
    3.5 本章小结第52-54页
第4章 实船船体梁极限强度计算第54-72页
    4.1 概述第54页
    4.2 计算时考虑的因素第54-56页
    4.3 某3500TEU集装箱船(CONTAINER SHIP)第56-60页
        4.3.1 主尺度和剖面参数第56-57页
        4.3.2 变形和应力分布第57-59页
        4.3.3 极限强度结果分析第59-60页
    4.4 某180000t散货船(BULK CARRIER)第60-64页
        4.4.1 主度和剖面参数第60-61页
        4.4.2 变形和应力分布第61-63页
        4.4.3 极限强度结果分析第63-64页
    4.5 单壳超大型油船(SINGLE HULL VLCC)第64-67页
        4.5.1 主尺度和剖面参数第64-65页
        4.5.2 变形和应力分布第65-66页
        4.5.3 极限强度结果分析第66-67页
    4.6 某双壳超大型油船(DOUBLE HULL VLCC)第67-70页
        4.6.1 主尺度和剖面参数第67-69页
        4.6.2 变形和应力分布第69-70页
        4.6.3 极限强度结果分析第70页
    4.7 本章小结第70-72页
第5章 搁浅与碰撞破损船体梁剩余承载能力分析第72-94页
    5.1 概述第72页
    5.2 船体梁载荷计算第72-78页
        5.2.1 CSR及船级社规范载荷计算第72-75页
        5.2.2 HCSR散货船油船结构共同规范载荷计算第75-76页
        5.2.3 三种船型载荷计算结果第76-78页
    5.3 完整船体梁极限强度评估第78-79页
        5.3.1 完整船体梁极限强度评估标准第78页
        5.3.2 各工况下完整船体梁极限强度评估第78-79页
    5.4 破损船体梁剩余极限强度评估标准第79-81页
        5.4.1 ABS规定的破损弯矩组合第80页
        5.4.2 协调共同规范破损评估标准第80-81页
    5.5 破损范围计算第81-85页
        5.5.1 搁浅模型第81-83页
        5.5.2 碰撞模型第83-85页
    5.6 散货船船体梁剩余承载能力分析第85-88页
        5.6.1 散货船搁浅破损剩余承载能力第85-86页
        5.6.2 散货船碰撞破损剩余承载能力第86-88页
        5.6.3 散货船破损剩余承载能力校核第88页
    5.7 双壳超大型油船船体梁剩余承载能力分析第88-92页
        5.7.1 超大型油船搁浅破损状态船体梁剩余承载能力第90页
        5.7.2 超大型油船碰撞破损状态船体梁剩余承载能力第90-91页
        5.7.3 超大型油船破损剩余承载能力校核第91-92页
    5.8 本章小结第92-94页
第6章 基于概率的船体破损和剩余强度预报第94-106页
    6.1 概述第94页
    6.2 基于IMO的集装箱船搁浅概率和剩余强度第94-97页
    6.3 基于MARPOL的油船破损概率第97-103页
        6.3.1 油船碰撞后破损概率第97-99页
        6.3.2 油船搁浅后破损概率第99-100页
        6.3.3 破损概率模型第100-101页
        6.3.4 破损概率评估第101-103页
    6.4 超大型油船破损剩余极限强度预报第103-105页
    6.5 本章小结第105-106页
结论第106-108页
参考文献第108-11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16-118页
致谢第118页

论文共11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长圆形FPSO方案设计研究
下一篇:基于氨介质的远洋渔船冷冻系统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