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基础科学论文--食品安全与卫生论文

一种新型多孔硅—姜黄素微胶囊的制备及其急性毒理学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缩略词表第8-14页
第1章 绪论第14-28页
    1.1 姜黄素的研究进展第14-20页
        1.1.1 姜黄素的抗氧化作用第15-16页
            1.1.1.1 姜黄素清除自由基的作用第15页
            1.1.1.2 姜黄素抗脂质过氧化的作用第15-16页
            1.1.1.3 姜黄素增强抗氧化酶的作用第16页
            1.1.1.4 姜黄素其他的抗氧化作用第16页
        1.1.2 姜黄素的抗肿瘤作用第16-18页
        1.1.3 姜黄素的抗炎作用第18-19页
        1.1.4 姜黄素与增溶制剂联用的研究进展第19-20页
            1.1.4.1 姜黄素与脂质体第19页
            1.1.4.2 姜黄素与反胶束第19页
            1.1.4.3 姜黄素与固体分散物第19-20页
            1.1.4.4 姜黄素与其他增溶剂联用第20页
    1.2 多孔硅的研究进展第20-26页
        1.2.1 多孔硅的制备方法第20-22页
        1.2.2 多孔硅的表面修饰及稳定第22-24页
            1.2.2.1 多孔硅的氧化修饰第22-23页
            1.2.2.2 多孔硅的氢化硅烷化修饰第23-24页
            1.2.2.3 多孔硅的热碳化修饰第24页
        1.2.3 多孔硅的生物相容性及安全性第24-25页
        1.2.4 多孔硅在医药输送体系中的应用第25-26页
    1.3 多孔硅在姜黄素等食品功能因子中运用的可能性第26-27页
    1.4 本实验室的研究进展及实验内容第27-28页
第2章 多孔硅的制备、表面修饰与表征第28-44页
    2.1 实验材料和仪器第29-30页
        2.1.1 试验试剂和材料第29页
        2.1.2 主要仪器第29-30页
        2.1.3 溶液的配置第30页
    2.2 方法第30-34页
        2.2.1 硅片的前处理第30页
        2.2.2 多孔硅微粒的制备第30-31页
        2.2.3 多孔硅表面的修饰第31-32页
            2.2.3.1 热氧化修饰多孔硅微粒(TOPSi)第31页
            2.2.3.2 用十八烷基硅烷(H_3Si(CH_2)_(17)CH_3)修饰的多孔硅微粒(PSi-Si(C_(18)))第31页
            2.2.3.3 用五氟苯基二甲基氯硅烷(PFPS)修饰的多孔硅微粒(PSi-PFPS)第31-32页
        2.2.4 多孔硅的形态表征第32页
        2.2.5 不同表面修饰的多孔硅红外表征第32页
        2.2.6 不同表面修饰的多孔硅水接触角测定第32页
        2.2.7 不同表面修饰的多孔硅对姜黄素加载率的影响第32-33页
            2.2.7.1 姜黄素全波长扫描吸收峰的测定第32页
            2.2.7.2 姜黄素标准曲线的测定第32-33页
            2.2.7.3 日内精密度与日间精密度实验第33页
            2.2.7.4 不同表面修饰的多孔硅对姜黄素加载率的影响第33页
        2.2.8 数据处理第33-34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34-42页
        2.3.1 多孔硅的形态表征第34页
        2.3.2 多孔硅不同表面修饰的机理第34-36页
        2.3.3 不同表面修饰的多孔硅红外光谱图第36-37页
        2.3.4 不同修饰方法对多孔硅表面的影响第37-39页
        2.3.5 姜黄素全波长扫描的吸收峰第39-40页
        2.3.6 姜黄素标准曲线的绘制第40页
        2.3.7 日间精密度与日内精密度第40-41页
        2.3.8 不同表面修饰的多孔硅微粒对姜黄素加载率的影响第41-42页
    2.4 本章小结第42-44页
第3章 疏水性PSi-Si(C_(18))微粒加载姜黄素的条件优化第44-57页
    3.1 实验材料和仪器第45-46页
        3.1.1 试验试剂和材料第45页
        3.1.2 主要仪器第45-46页
        3.1.3 溶液的配置第46页
    3.2 方法第46-48页
        3.2.1 刻蚀电流的大小对姜黄素加载的影响第46页
        3.2.2 温度对姜黄素加载率的影响第46页
        3.2.3 加载时间对姜黄素加载的影响第46-47页
        3.2.4 刻蚀电流波形对姜黄素加载的影响第47页
        3.2.5 加载方法对姜黄素加载的影响第47页
        3.2.6 加载后姜黄素加载率的计算第47页
        3.2.7 回收率实验第47-48页
        3.2.8 PSi-Cur(载有姜黄素的多孔硅)的表征第48页
        3.2.9 数据处理第48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48-56页
        3.3.1 加载后的姜黄素洗脱液全波长扫描图谱第48页
        3.3.2 刻蚀电流对姜黄素加载的影响第48-51页
        3.3.3 温度对姜黄素加载率的影响第51页
        3.3.4 加载时间对姜黄素加载率的影响第51-52页
        3.3.5 刻蚀电流波形对姜黄素加载率的影响第52-53页
        3.3.6 加载方法对姜黄素加载率的影响第53-54页
        3.3.7 回收率实验第54页
        3.3.8 多孔硅-姜黄素微胶囊(PSi-Cur)微粒的表征第54-56页
    3.4 本章小结第56-57页
第4章 姜黄素的体外释放及抗氧化作用第57-72页
    4.1 实验材料和仪器第58-60页
        4.1.1 试验试剂和材料第58页
        4.1.2 主要仪器第58-59页
        4.1.3 溶液的配置第59-60页
    4.2 方法第60-62页
        4.2.1 PSi-Cur微胶囊姜黄素体外释放的研究第60-61页
            4.2.1.1 姜黄素在酶标仪检测下的标准曲线的绘制第60页
            4.2.1.2 PSi-Cur微胶囊的体外释放方法第60-61页
            4.2.1.3 释放介质的选择第61页
            4.2.1.4 pH对PSi-Cur微胶囊中姜黄素释放的影响第61页
            4.2.1.5 精密度第61页
        4.2.2 姜黄素及PSi-Cur微胶囊体外清除DPPH自由基的研究第61-62页
            4.2.2.1 姜黄素体外清除DPPH自由基的研究第61页
            4.2.2.2 PSi-Cur微胶囊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第61-62页
        4.2.3 姜黄素及PSi-Cur微胶囊体外清除超氧根阴离子自由基O_2~-·的研究第62页
            4.2.3.1 姜黄素体外清除超氧根阴离子自由基O_2~-·的研究第62页
            4.2.3.2 PSi-Cur微胶囊体外清除超氧根阴离子自由基O_2~-·的研究第62页
        4.2.4 数据处理第62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62-70页
        4.3.1 PSi-Cur微胶囊的体外释放第62-65页
        4.3.2 精密度第65页
        4.3.3 姜黄素及PSi-Cur微胶囊体外清除DPPH自由基的研究第65-67页
        4.3.4 姜黄素及PSi-Cur微胶囊体外清除超氧根阴离子自由基O_2~-·的研究第67-70页
    4.4 本章小结第70-72页
第5章 PSi-Cur微胶囊的体内释放及急性毒理学研究第72-90页
    5.1 实验材料和仪器第73-74页
        5.1.1 试验试剂和材料第73页
        5.1.2 主要仪器第73-74页
        5.1.3 试剂的配制第74页
    5.2 方法第74-77页
        5.2.1 实验动物第74页
        5.2.2 动物的饲养及血样的采取第74-75页
        5.2.3 HPLC色谱条件第75页
        5.2.4 血浆样品的处理第75页
        5.2.5 标准曲线和线性范围第75页
        5.2.6 血浆样品的测定第75页
        5.2.7 血常规的检测第75页
        5.2.8 血液生化指标的检测第75-76页
        5.2.9 小鼠各内脏组织形态观察第76页
        5.2.10 小鼠各组织病理学切片的制作第76页
        5.2.11 数据处理第76-77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77-89页
        5.3.1 方法的专属性分析第77-78页
        5.3.2 实验组小鼠血浆中姜黄素的含量第78-79页
        5.3.3 各组小鼠血浆中血常规的检测第79-80页
        5.3.4 各组小鼠血清中生化指标的检测第80-83页
            5.3.4.1 PSi-Cur微胶囊和PSi对小鼠血清肝脏生化指标的影响第80-81页
            5.3.4.2 PSi-Cur微胶囊和PSi对小鼠血清心肌生化指标的影响第81-82页
            5.3.4.3 PSi-Cur微胶囊和PSi对小鼠血清肾脏生化指标的影响第82页
            5.3.4.4 PSi-Cur微胶囊和PSi对小鼠血脂的影响第82-83页
        5.3.5 各组小鼠内脏组织形态观察第83-84页
        5.3.6 小鼠各组织病理学切片观察第84-89页
    5.4 总结第89-90页
全文总结第90-92页
论文创新点第92-93页
展望第93-94页
参考文献第94-107页
致谢第107页

论文共10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远藤周作文学中人物角色的多重性原型--以《沉默》和《黄金之国》为例
下一篇:基于核酸适配体—多孔硅生物芯片检测谷物中多元真菌毒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