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部分 绪论 | 第11-14页 |
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2.1 理论意义 | 第12-13页 |
2.2 实践意义 | 第13-14页 |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与问题的提出 | 第14-27页 |
1 自我同一性的文献综述 | 第14-21页 |
1.1 自我同一性的内涵 | 第14-15页 |
1.2 自我同一性的理论 | 第15-19页 |
1.3 自我同一性的测量 | 第19-20页 |
1.4 自我同一性建构的影响因素 | 第20-21页 |
2 同伴群体环境下初中生自我同一性综述 | 第21-25页 |
2.1 同伴群体概念的界定与测量 | 第21-23页 |
2.2 同伴群体与初中生自我同一性的关系研究 | 第23-25页 |
3 以往研究的不足 | 第25-27页 |
第三部分 总体研究设计 | 第27-32页 |
1 概念的界定 | 第27-28页 |
1.1 自我同一性 | 第27页 |
1.2 同伴群体 | 第27页 |
1.3 父母教养方式 | 第27页 |
1.4 亲子沟通 | 第27页 |
1.5 师生关系 | 第27页 |
1.6 同伴关系 | 第27-28页 |
2 研究对象 | 第28页 |
3 研究工具 | 第28-30页 |
3.1 自我同一性危机量表 | 第28页 |
3.2 亲子沟通量表 | 第28-29页 |
3.3 父母教养方式量表 | 第29页 |
3.4 师生关系量表 | 第29-30页 |
3.5 同伴关系量表 | 第30页 |
3.6 社交认知地图 | 第30页 |
4 研究内容 | 第30-32页 |
第四部分 预调查研究 | 第32-36页 |
1 研究目的 | 第32页 |
2 研究方法 | 第32-33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32页 |
2.2 研究工具 | 第32页 |
2.3 数据采集与处理 | 第32-33页 |
3 研究结果 | 第33-35页 |
3.1 自我同一性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 | 第33页 |
3.2 自我同一性与亲子沟通的相关 | 第33-34页 |
3.3 父母教养方式、亲子沟通与自我同一性的回归分析 | 第34页 |
3.4 父母教养方式、亲子沟通对自我同一性影响力的初步探讨 | 第34-35页 |
4 讨论 | 第35-36页 |
第五部分 个体层面上初中生自我同一性的影响机制 | 第36-51页 |
1 研究目的 | 第36页 |
2 研究方法 | 第36-38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36-37页 |
2.2 研究工具 | 第37页 |
2.3 数据采集与处理 | 第37-38页 |
3 研究结果 | 第38-47页 |
3.1 初中生自我同一性的描述性统计 | 第38页 |
3.2 自我同一性危机的性别、年级、城乡差异检验 | 第38-41页 |
3.3 初中生自我同一性危机的相关分析 | 第41-42页 |
3.4 初中生自我同一性危机的回归分析 | 第42-46页 |
3.5 初中生自我同一性危机影响机制的结构方程模型 | 第46-47页 |
4 讨论 | 第47-51页 |
4.1 初中生自我同一性危机的总体状况 | 第47页 |
4.2 初中生自我同一性危机的性别差异 | 第47-48页 |
4.3 初中生自我同一性危机的年级差异 | 第48页 |
4.4 初中生自我同一性的城乡差异 | 第48-49页 |
4.5 初中生自我同一性危机的相关分析 | 第49-50页 |
4.6 初中生自我同一性危机的回归分析与结构方程模型的建立 | 第50-51页 |
第六部分 同伴群体层面上初中生自我同一性的影响机制 | 第51-61页 |
1 研究目的 | 第51页 |
2 研究方法 | 第51-53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51页 |
2.2 研究工具 | 第51页 |
2.3 数据采集与处理 | 第51-53页 |
3 研究结果 | 第53-58页 |
3.1 同伴群体的筛选 | 第53页 |
3.2 不同性别群体类型的初中生自我同一性差异比较 | 第53-54页 |
3.3 不同年级群体初中生自我同一性差异比较 | 第54-55页 |
3.4 城乡群体类型的初中生自我同一性差异比较 | 第55-56页 |
3.5 群体水平上各影响因素对初中生自我同一性的预测作用 | 第56-58页 |
4 讨论 | 第58-61页 |
4.1 初中生同伴群体的分布情况 | 第58页 |
4.2 属于不同群体类型初中生自我同一性差异比较 | 第58-59页 |
4.3 同伴群体对初中生自我同一性各影响因素的调节作用 | 第59-61页 |
第七部分 结论与展望 | 第61-63页 |
1 研究结论 | 第61页 |
2 创新与不足 | 第61-62页 |
2.1 研究的创新 | 第61-62页 |
2.2 研究的不足 | 第62页 |
3 未来展望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附录 | 第66-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