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论文

习近平民生思想初探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1 前言第8-14页
    1.1 选题来源和目的意义第8-9页
        1.1.1 选题来源第8-9页
        1.1.2 选题目的第9页
        1.1.3 选题意义第9页
    1.2 概念界定和现状研究第9-12页
        1.2.1 民生概念界定第9-10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0-12页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2-14页
        1.3.1 研究内容第12页
        1.3.2 研究方法第12-14页
2 习近平民生思想的形成条件第14-21页
    2.1 习近平民生思想的理论渊源第14-17页
        2.1.1 马克思主义的民生思想第14-15页
        2.1.2 中国共产党的民生思想第15-16页
        2.1.3 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第16-17页
    2.2 习近平民生思想的实践基础第17-21页
        2.2.1 复杂多变的时代背景第17-18页
        2.2.2 艰苦的基层生活阅历第18-19页
        2.2.3 充实丰富的从政经历第19-21页
3 习近平民生思想的主要内涵第21-30页
    3.1 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第21-22页
        3.1.1 满足人民多样住房需求第21页
        3.1.2 保障住房资源公平善用第21-22页
    3.2 解决就业收入分配难题第22-24页
        3.2.1 大力发展经济促就业第22-23页
        3.2.2 合理调分配实现共富第23-24页
    3.3 民生改革的根基在教育第24-25页
        3.3.1 大力普及高中教育第24页
        3.3.2 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第24-25页
        3.3.3 逐步构建终身教育第25页
    3.4 发挥社保安全网的作用第25-27页
        3.4.1 扩大社保的覆盖面第25-26页
        3.4.2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第26-27页
    3.5 医疗改革助推健康中国第27-28页
        3.5.1 解决人民的看病难题第27页
        3.5.2 医疗创新助推健康梦第27-28页
    3.6 生态环境是最惠普的民生第28-30页
        3.6.1 创建生态良好美丽乡村第28页
        3.6.2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第28-30页
4 习近平民生思想的时代特色第30-38页
    4.1 新思路、新理念、新内涵第30-32页
        4.1.1 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第30-31页
        4.1.2 实现美好生活需政府、企业、个人三者合力第31页
        4.1.3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第31-32页
    4.2 让人民群众得实惠第32-33页
        4.2.1 怀平民情、走亲民路、做贴心人第32-33页
        4.2.2 为人民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第33页
    4.3 覆盖全民,领域众多第33-35页
        4.3.1 全面建成全民的小康社会第34页
        4.3.2 解决众多领域的民生难题第34-35页
    4.4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站第35-38页
        4.4.1 民生理论的发展离不开民生实践第35-36页
        4.4.2 扎实做好实际生活中的民生工作第36-37页
        4.4.3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不断改善民生第37-38页
5 习近平民生思想的当代价值第38-43页
    5.1 习近平民生思想的理论价值第38-40页
        5.1.1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内涵第38-39页
        5.1.2 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新境界第39-40页
        5.1.3 继承、发扬和创新了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第40页
    5.2 习近平民生思想的实践价值第40-43页
        5.2.1 有助于推动我国的民生建设不断向前发展第41页
        5.2.2 有助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深入开展第41-42页
        5.2.3 有助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早日实现第42-43页
结语第43-44页
参考文献第44-47页
个人简介第47-48页
致谢第48页

论文共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裂隙介质中污染物运移规律研究
下一篇:初中生自我同一性影响机制研究--基于个体层面与同伴群体层面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