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酸乳杆菌产细菌素的分离纯化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10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3页 |
| ·乳酸菌 | 第10-11页 |
| ·嗜酸乳杆菌 | 第11-12页 |
| ·生物学基本特性 | 第11-12页 |
| ·嗜酸乳杆菌的分布 | 第12页 |
| ·细菌素 | 第12-18页 |
| ·细菌素的定义 | 第12页 |
| ·细菌素的分类 | 第12-13页 |
| ·产细菌素的菌种及特点 | 第13-14页 |
| ·细菌素的理化性质 | 第14-15页 |
| ·细菌素的生物学意义 | 第15页 |
| ·嗜酸乳杆菌细菌素的抗菌谱 | 第15页 |
| ·细菌素与抗生素的区别 | 第15-16页 |
| ·细菌素的提纯与检测 | 第16-17页 |
| ·细菌素的分离纯化方法 | 第16-17页 |
| ·细菌素的检验方法 | 第17页 |
| ·细菌素的应用前景 | 第17-18页 |
| ·细菌素的应用 | 第18-20页 |
| ·细菌素在食品工业上的应用 | 第18-19页 |
| ·细菌素在饲料工业上的应用 | 第19页 |
| ·细菌素在医药工业上的应用 | 第19-20页 |
| ·展望 | 第20页 |
|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20-21页 |
|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3-36页 |
| ·实验材料 | 第23-27页 |
| ·菌种 | 第23页 |
| ·培养基 | 第23-25页 |
| ·斜面培养基 | 第23-24页 |
| ·种子培养基和发酵培养基 | 第24-25页 |
| ·主要试剂及原料 | 第25-26页 |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6-27页 |
| ·实验方法 | 第27-36页 |
| ·菌株的培养 | 第27页 |
| ·嗜酸乳杆菌菌体浓度的测定 | 第27页 |
| ·嗜酸乳杆菌细菌素抑菌活性的测定 | 第27页 |
| ·产细菌素的嗜酸乳杆菌的分离 | 第27-28页 |
| ·嗜酸乳杆菌的初步分离 | 第27-28页 |
| ·乳酸菌素生产菌的筛选 | 第28页 |
| ·细菌素产生菌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28-29页 |
| ·培养时间对细菌素产量的影响 | 第28页 |
| ·接种量对细菌素产量的影响 | 第28-29页 |
| ·种龄对细菌素产量的影响 | 第29页 |
| ·培养基pH对细菌素产量的影响 | 第29页 |
| ·培养温度对细菌素产量的影响 | 第29页 |
| ·摇床转速对细菌素产量的影响 | 第29页 |
| ·产细菌素培养基优化 | 第29-31页 |
| ·葡萄糖最佳浓度的确定 | 第29-30页 |
| ·复合氮源最佳浓度的确定 | 第30页 |
| ·吐温-80对细菌素产量的影响 | 第30页 |
| ·添加无机离子对细菌素产量的影响 | 第30-31页 |
| ·温度、pH及酶对细菌素的影响 | 第31页 |
| ·嗜酸乳杆菌细菌素的分离纯化 | 第31-32页 |
| ·硫酸铵梯度沉淀 | 第31-32页 |
| ·葡聚糖凝胶G-50分离纯化细菌素 | 第32页 |
| ·细菌素分子量的测定 | 第32-36页 |
| ·电泳溶液的配置 | 第32-34页 |
| ·样品的处理 | 第34页 |
| ·制胶 | 第34-35页 |
| ·电泳条件 | 第35页 |
| ·染色 | 第35页 |
| ·脱色 | 第35页 |
| ·SDS-PAGE超低分子量标准 | 第35-36页 |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第36-54页 |
| ·乳酸菌的分离培养 | 第36页 |
| ·产细菌素最佳培养条件 | 第36-41页 |
| ·细菌素效价标准曲线 | 第36-37页 |
| ·培养时间对细菌素产量的影响 | 第37页 |
| ·接种量对细菌素产量的影响 | 第37-38页 |
| ·种龄对细菌素产量的影响 | 第38-39页 |
| ·培养基pH对细菌素产量的影响 | 第39页 |
| ·培养温度对细菌素产量的影响 | 第39-40页 |
| ·摇床转速对细菌素产量的影响 | 第40-41页 |
| ·产细菌素培养基优化 | 第41-46页 |
| ·葡萄糖最佳浓度的确定 | 第41页 |
| ·复合氮源最佳浓度的确定 | 第41-42页 |
| ·吐温-80对细菌素产量的影响 | 第42-43页 |
| ·添加无机离子对细菌素产量的影响 | 第43-46页 |
| ·硫酸镁对细菌素产量的影响 | 第43-44页 |
| ·柠檬酸三铵对细菌素产量的影响 | 第44-45页 |
| ·硫酸锰对细菌素产量的影响 | 第45页 |
| ·磷酸氢二钾对细菌素产量的影响 | 第45-46页 |
| ·正交试验 | 第46-48页 |
| ·正交试验因素水平设计 | 第46-47页 |
| ·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47页 |
| ·验证试验 | 第47-48页 |
| ·细菌素的抑菌效果 | 第48-49页 |
| ·温度、pH及酶对细菌素的影响 | 第49-50页 |
| ·细菌素耐温度性的测定 | 第49页 |
| ·不同pH对细菌素的影响 | 第49-50页 |
| ·不同酶类对细菌素的影响 | 第50页 |
| ·细菌素分离提取-硫酸铵沉淀 | 第50-51页 |
| ·细菌素的初步分离纯化结果 | 第51-52页 |
| ·细菌素的纯化 | 第52页 |
| ·细菌素分子量的测定 | 第52-54页 |
| 第四章 结论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