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7页 |
CONTENTS | 第7-11页 |
摘要 | 第11-13页 |
Abstract | 第13-15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5-23页 |
·蓝莓的介绍 | 第15页 |
·蓝莓花色苷概述 | 第15-21页 |
·蓝莓花青素的基本结构 | 第16页 |
·蓝莓花色素的种类 | 第16页 |
·花色苷的理化性质和稳定性 | 第16-17页 |
·蓝莓花色苷在医药中的应用 | 第17-21页 |
·蓝莓花色苷的研究展望 | 第21-23页 |
第二章 蓝莓花色苷提取工艺的优化 | 第23-3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3-24页 |
·材料与试剂 | 第23页 |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23页 |
·试验方法 | 第23-2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4-30页 |
·花色苷提取的单因素试验 | 第24-27页 |
·响应面法优化蓝莓花色苷提取工艺 | 第27-30页 |
·讨论 | 第30-31页 |
·结论 | 第31-32页 |
第三章 环磷酰胺对心脏的损伤及蓝莓花色苷的保护作用 | 第32-4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3-36页 |
·实验动物 | 第33页 |
·蓝莓花色苷样品 | 第33-35页 |
·动物分组 | 第35页 |
·动物处理 | 第35页 |
·血清酶学检测 | 第35页 |
·心肌组织生化指标的测定 | 第35页 |
·实验数据处理 | 第35-3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6-39页 |
·心肌酶谱变化 | 第36页 |
·SOD活性和MDA含量变化 | 第36-37页 |
·组织病理学改变 | 第37-38页 |
·凋亡相关蛋白改变 | 第38-39页 |
·讨论与结论 | 第39-41页 |
第四章 蓝莓花色苷减轻环磷酰胺引起的大鼠肺损伤 | 第41-51页 |
·材料与方法方法 | 第41-44页 |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41页 |
·动物处理 | 第41-42页 |
·肺泡灌洗、细胞计数及肺通透指数的测定 | 第42页 |
·肺湿干重比(W/D)测定 | 第42页 |
·肺组织病理检测 | 第42页 |
·MDA含量的测定 | 第42-43页 |
·SOD活性测定 | 第43-44页 |
·MPO,TNF-α,IL-6,IL-10测定 | 第44页 |
·统计学方法 | 第4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4-49页 |
·肺组织湿干重比及肺泡损伤指数检测 | 第44-45页 |
·肺组织学观察 | 第45-47页 |
·肺通透指数比较 | 第47页 |
·BALF中白细胞计数 | 第47-48页 |
·对大鼠肺组织MPO,SOD活性和MDA含量的影响 | 第48页 |
·对急性肺损伤大鼠肺组织TNF-α,IL-6,IL-10的影响 | 第48-49页 |
·讨论 | 第49-51页 |
第五章 环磷酰胺对肝脏的损伤及蓝莓花色苷的保护作用 | 第51-5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1-52页 |
·实验动物 | 第51页 |
·动物分组 | 第51-52页 |
·动物处理 | 第52页 |
·血清酶学检测 | 第52页 |
·组织病理检测 | 第52页 |
·实验数据处理 | 第5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2-57页 |
·肝脏酶学变化 | 第52-55页 |
·组织病理学改变 | 第55页 |
·凋亡相关蛋白改变 | 第55-57页 |
·讨论与结论 | 第57-59页 |
第六章 蓝莓花色苷抗衰老作用的研究 | 第59-69页 |
·实验材料 | 第59-60页 |
·材料与试剂 | 第59页 |
·蓝莓花色苷的制备 | 第59页 |
·造模及给药 | 第59-60页 |
·学习记忆能力测定实验 | 第60-62页 |
·跳台法 | 第60-61页 |
·Y-电迷宫法 | 第61页 |
·明暗箱试验 | 第61-62页 |
·抗衰老功能性实验 | 第62页 |
·常压耐缺氧试验 | 第62页 |
·负重游泳试验 | 第62页 |
·小鼠体内超过氧化岐化酶(SOD)及丙二醛(MDA)含量的测定 | 第62-63页 |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 | 第63页 |
·统计学分析 | 第6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3-67页 |
·蓝莓花色苷对小鼠跳台试验的影响 | 第63-64页 |
·蓝莓花色苷对Y-电迷宫中大鼠学习能力的影响 | 第64页 |
·蓝莓花色苷对明暗箱中大鼠记忆保持能力的影响 | 第64-65页 |
·蓝莓花色苷对小鼠常压耐缺氧能力的影响 | 第65页 |
·蓝莓花色苷对小鼠游泳实验的影响 | 第65-66页 |
·蓝莓花色苷对小鼠血浆SOD活性及肝脏MDA含量的影响 | 第66页 |
·各组大鼠海马结构P38免疫反应产物密度比较 | 第66-67页 |
·讨论 | 第67页 |
·结论 | 第67-69页 |
第七章 讨论与结论 | 第69-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
攻读博士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