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2页 |
| 前言 | 第12-13页 |
| 第一章 国内外食品安全的监管模式 | 第13-18页 |
| 1 国外食品安全的监管模式及主要特点 | 第13-15页 |
| ·多个部门联合监管 | 第13页 |
| ·单个部门独立监管 | 第13-14页 |
| ·德国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 | 第13页 |
| ·英国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 | 第13页 |
| ·加拿大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 | 第13-14页 |
| ·法国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 | 第14页 |
| ·国外食品安全监管的主要特点 | 第14-15页 |
| ·整合政府资源,实现统一监管 | 第14页 |
| ·公众全面参与,监管透明公开 | 第14-15页 |
| ·加强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 | 第15页 |
| 2 目前国内食品安全的监管模式及各部门职能职责 | 第15-18页 |
| ·国内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图 | 第15页 |
| ·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相关的职能职责 | 第15-18页 |
| ·食品安全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 第15-16页 |
| ·质量技术监督局 | 第16页 |
| ·工商行政管理局 | 第16页 |
| ·卫生局 | 第16页 |
| ·农业局 | 第16页 |
| ·畜牧兽医水产局 | 第16-17页 |
|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 第17-18页 |
| 第二章 长沙市的食品安全现状 | 第18-23页 |
| 1 2012年长沙市食品安全状况 | 第18-19页 |
| ·食品抽检频次增加 | 第18页 |
| ·食品总体质量趋好 | 第18-19页 |
| ·风险警不加强 | 第19页 |
| 2 2012年长沙市食品检验检测情况分析 | 第19-21页 |
| ·生产加工及流通领域食品合格率偏低 | 第19-20页 |
| ·腌腊酱卤制品及湘味熟食的不合格现象比较明显 | 第20页 |
| ·“一非两超”和微生物超标问题比较突出 | 第20-21页 |
| 3 食品不合格的主要原因 | 第21-23页 |
| ·自然环境方面 | 第21-22页 |
| ·企业客观条件方面 | 第22页 |
| ·食品从业人员方面 | 第22页 |
| ·食品检验检测方面 | 第22-23页 |
| 第三章 食品快速检测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 第23-29页 |
| 1 简介 | 第23页 |
| ·定义 | 第23页 |
| ·特点 | 第23页 |
| 2 快速检测的现状 | 第23-25页 |
| ·国内外食品入市的通常做法对比 | 第23-24页 |
| ·国内食品快速检测行业现状 | 第24-25页 |
| 3 食品检验检测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 第25-27页 |
| ·食品检测机构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 第25页 |
| ·相关法律法规基本健全,但配套的管理政策和规定还不完善 | 第25页 |
| ·检验检测机构能力评估上存在多套评审体系 | 第25页 |
| ·检验检测业务来源单一,市场需求不足 | 第25页 |
| ·流动检测车在运营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 第25-26页 |
| ·快速检测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 第26-27页 |
| ·法律法规上的问题 | 第26页 |
| ·应用上的问题 | 第26-27页 |
| 4 食品快速检测的长远发展 | 第27-29页 |
| ·根据市场需求,设立流动食检站,合理投放流动检测车 | 第27页 |
| ·全面提升食品快速检测人员业务素质,努力提高流动食检站的软实力 | 第27页 |
| ·增加政府专项经费支持,保证流动食检站稳步运行 | 第27页 |
| ·加大监管部门之间的协作,共同做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 | 第27-28页 |
| ·树立市场威信,提高社会知名度和认可度,增加检测业务的来源 | 第28-29页 |
| 第四章 设立流动食检站的重要性 | 第29-31页 |
| 1 设立流动食检站对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作用 | 第29-30页 |
| ·集中现有快速检测资源,统一管理,合理调配 | 第29页 |
| ·提升食品安全监督执法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有效性 | 第29页 |
| ·将监管关口前移,提高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 | 第29页 |
| ·建立食品快速检测体系,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凸显社会效益 | 第29-30页 |
| 2 设立流动食检站对于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意义 | 第30-31页 |
| ·流动食检站是食品安全监管人员进行快速检测的有力依靠 | 第30页 |
| ·提高检测的针对性,降低检验检测费用 | 第30页 |
| ·流动食检站的快速检测项目是常规实验室检测的有益补充 | 第30页 |
| ·设立流动食检站是我国国情所决定的一项重要工作 | 第30-31页 |
| 第五章 流动食检站的初期模型设计 | 第31-45页 |
| 1 流动食检站的运行模式设想 | 第31-32页 |
| 2 流动食检站的检测能力 | 第32-35页 |
| ·流动食检站的覆盖范围 | 第32-33页 |
| ·新鲜果蔬种植基地 | 第32页 |
| ·畜禽水产养殖基地 | 第32页 |
| ·食品生产加工企业 | 第32页 |
| ·食品经营场所 | 第32页 |
| ·大型活动现场 | 第32-33页 |
| ·其他 | 第33页 |
| ·流动食检站主要开展的检测项目 | 第33-35页 |
| ·食品添加剂的快速检测 | 第33页 |
| ·微生物指标的快速检测 | 第33-34页 |
| ·药物残留的快速检测 | 第34页 |
| ·重金属残留的快速检测 | 第34页 |
| ·其他有害化学物质的快速检测 | 第34-35页 |
| 3 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方法简介 | 第35-36页 |
| ·生物性污染物的检测 | 第35页 |
| ·改良后的生化方法 | 第35页 |
| ·免疫学方法 | 第35页 |
| ·分子生物学方法 | 第35页 |
| ·化学性污染物的检测 | 第35-36页 |
| ·农药残留 | 第35-36页 |
| ·兽药残留 | 第36页 |
| ·重金属残留及其他化学污染物 | 第36页 |
| ·食品生产加工环境的检测 | 第36页 |
| 4 主要实验设备配置设计 | 第36-39页 |
| ·快速采样设备 | 第37页 |
| ·实验室检测设备 | 第37-38页 |
| ·现场快速检测设备 | 第38-39页 |
| 5 流动食检站的组织与管理设想 | 第39-42页 |
| ·流动食检站的组织体系 | 第39-40页 |
| ·流动食检站的管理 | 第40-42页 |
| ·人员和组织 | 第40页 |
| ·实验设备、仪器和材料 | 第40-41页 |
| ·实验室环境 | 第41页 |
| ·内部质量控制和外部质量评估 | 第41-42页 |
| 6 流动食检站评价体系构建 | 第42-45页 |
| 第六章 流动食检站的可持续发展 | 第45-47页 |
| 1 争取合法地位方面 | 第45页 |
| 2 提高检验能力方面 | 第45页 |
| 3 建立人才培养机制方面 | 第45-46页 |
| 4 检测业务来源方面 | 第46页 |
| 5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方面 | 第46-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 致谢 | 第49-50页 |
| 作者简历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