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平红球菌的培养及其对黄曲霉毒素B1的降解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1 前言 | 第13-28页 |
·黄曲霉及黄曲霉毒素简介 | 第13-15页 |
·黄曲霉 | 第13页 |
·黄曲霉毒素的来源 | 第13-14页 |
·黄曲霉毒素的化学结构及理化性质 | 第14-15页 |
·黄曲霉毒素的危害 | 第15-18页 |
·黄曲霉毒素的致病机理 | 第15-16页 |
·对动物的影响 | 第16-17页 |
·对人体的危害 | 第17页 |
·对经济的影响 | 第17-18页 |
·黄曲霉毒素的限量标准 | 第18-19页 |
·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方法 | 第19-22页 |
·薄层层析法 | 第20页 |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 第20-21页 |
·免疫分析法 | 第21-22页 |
·黄曲霉毒素的去除方法 | 第22-26页 |
·物理去除法 | 第22-24页 |
·化学去除法 | 第24-25页 |
·生物去除法 | 第25-26页 |
·红平红球菌简介 | 第26页 |
·立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 第26-28页 |
2 红平红球菌培养条件的优化 | 第28-41页 |
·引言 | 第28页 |
·实验材料 | 第28-29页 |
·菌株 | 第28页 |
·培养基 | 第28-29页 |
·主要仪器 | 第29页 |
·实验方法 | 第29-31页 |
·菌株的活化 | 第29页 |
·种子液的制备 | 第29页 |
·菌体浓度测定 | 第29页 |
·单因素实验 | 第29-30页 |
·部分因子实验设计 | 第30页 |
·最陡爬坡实验设计 | 第30页 |
·中心组合实验设计 | 第30-31页 |
·实验结果 | 第31-40页 |
·单因素实验 | 第31-34页 |
·PB 实验结果 | 第34-36页 |
·最陡爬坡实验 | 第36页 |
·中心组合实验及响应面分析 | 第36-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3 红平红球菌降解 AFB_1条件的优化 | 第41-57页 |
·引言 | 第41页 |
·实验材料 | 第41-42页 |
·菌株 | 第41页 |
·试剂盒 | 第41页 |
·培养基 | 第41页 |
·种子液的制备 | 第41页 |
·主要试剂 | 第41页 |
·主要仪器 | 第41-42页 |
·实验方法 | 第42-44页 |
·培养基成分的优化 | 第42-43页 |
·降解条件的优化 | 第43-44页 |
·黄曲霉毒素 B_1的检测 | 第44页 |
·实验结果 | 第44-56页 |
·培养基成分的优化 | 第44-47页 |
·降解条件的优化 | 第47-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4 降解活性物质研究 | 第57-66页 |
·引言 | 第57页 |
·实验材料 | 第57-58页 |
·菌株 | 第57页 |
·培养基 | 第57页 |
·主要试剂 | 第57页 |
·主要仪器 | 第57-58页 |
·实验方法 | 第58-60页 |
·降解 AFB_1活性物质的确定 | 第58页 |
·活性物质粗提 | 第58-59页 |
·蛋白粗提液性质研究 | 第59-60页 |
·实验结果 | 第60-64页 |
·降解 AFB_1活性物质的确定 | 第60-61页 |
·活性物质粗提 | 第61-62页 |
·蛋白粗提液性质研究 | 第62-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5 红平红球菌在花生种子中的应用 | 第66-72页 |
·引言 | 第66页 |
·实验材料 | 第66-67页 |
·菌株 | 第66-67页 |
·培养基 | 第67页 |
·主要试剂 | 第67页 |
·主要仪器 | 第67页 |
·实验方法 | 第67-68页 |
·红平红球菌对花生种子中黄曲霉毒素合成的抑制 | 第67页 |
·红平红球菌对黄曲霉生长的影响 | 第67页 |
·正交实验设计 | 第67-68页 |
·黄曲霉毒素 B_1的提取检测 | 第68页 |
·实验结果 | 第68-71页 |
·红平红球菌对花生种子中黄曲霉毒素合成的抑制 | 第68-69页 |
·红平红球菌对黄曲霉生长的影响 | 第69-70页 |
·正交实验结果 | 第70-71页 |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72-74页 |
·研究结论 | 第72-73页 |
·展望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个人简历 | 第83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