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素的提取、纯化与抑菌作用的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1 前言 | 第10-27页 |
| ·辣椒概述 | 第10-14页 |
| ·辣椒简介 | 第10页 |
| ·辣椒的营养价值 | 第10页 |
| ·辣椒的药用价值 | 第10-11页 |
| ·辣椒的化学成分及理化性质 | 第11-13页 |
| ·红辣椒的开发利用现状 | 第13-14页 |
| ·辣椒素概述 | 第14-17页 |
| ·辣椒素简介 | 第14页 |
| ·辣椒素的含量及分布 | 第14页 |
| ·辣椒素用途 | 第14-17页 |
| ·辣椒素的提取方法 | 第17-21页 |
| ·有机溶剂提取法 | 第17-18页 |
|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 第18-19页 |
| ·超声波辅助提取法 | 第19-20页 |
| ·微波辅助提取法 | 第20页 |
| ·酶提取法 | 第20页 |
| ·生物细胞培养制取 | 第20-21页 |
| ·酸碱法 | 第21页 |
| ·辣椒素的纯化方法 | 第21-22页 |
| ·离子交换树脂法 | 第21页 |
| ·硅胶柱层析法 | 第21-22页 |
| ·结晶法 | 第22页 |
| ·大孔吸附树脂法 | 第22页 |
| ·辣椒素的分析方法 | 第22-25页 |
| ·化学分析法 | 第22-23页 |
| ·色谱法 | 第23页 |
| ·红外光谱法 | 第23页 |
| ·紫外光谱法 | 第23页 |
| ·凯氏定氮法 | 第23页 |
| ·FAO双比色法 | 第23页 |
| ·钼蓝比色法 | 第23-24页 |
| ·钼酸钠-亚硝酸钠比色法 | 第24页 |
| ·高效液相色谱法 | 第24页 |
| ·荧光光谱法 | 第24-25页 |
| ·核磁共振指纹分析法 | 第25页 |
|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25-27页 |
|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5页 |
|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5-27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7-41页 |
| ·实验材料 | 第27-28页 |
| ·原料 | 第27页 |
| ·药品及试剂 | 第27页 |
| ·主要仪器及设备 | 第27-28页 |
| ·供试菌种 | 第28页 |
| ·培养基制作 | 第28页 |
| ·实验方法 | 第28-41页 |
| ·评价指标的测定方法 | 第29-30页 |
| ·辣椒素的提取工艺实验 | 第30-35页 |
| ·辣椒素的纯化和脱色实验 | 第35-39页 |
| ·辣椒素的抑菌作用实验 | 第39-41页 |
| 3 结果与讨论 | 第41-72页 |
| ·评价指标的测定结果 | 第41-42页 |
| ·辣椒素含量的测定 | 第41页 |
| ·辣椒红素色价的测定 | 第41-42页 |
| ·辣椒素的提取工艺实验 | 第42-56页 |
| ·有机溶剂浸提法提取工艺优化实验 | 第42-46页 |
| ·微波法提取工艺优化实验 | 第46-51页 |
| ·超声波法提取工艺优化实验 | 第51-55页 |
| ·三种提取方法的比较 | 第55页 |
| ·提取工艺流程的确定 | 第55-56页 |
| ·辣椒素的纯化和脱色实验 | 第56-68页 |
| ·辣椒精理化性质的研究 | 第56-58页 |
| ·静态吸附实验 | 第58-61页 |
| ·静态解吸实验 | 第61-63页 |
| ·动态吸附与洗脱实验 | 第63-65页 |
| ·重结晶实验 | 第65页 |
| ·树脂再生能力实验 | 第65-67页 |
| ·产品的纯度检测 | 第67页 |
| ·产品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67-68页 |
| ·辣椒素的抑菌作用实验 | 第68-72页 |
| ·辣椒素对供试菌株的抑菌实验 | 第68-70页 |
| ·最低抑菌浓度的测定 | 第70页 |
| ·pH对抑菌作用的影响 | 第70-71页 |
| ·温度对抑菌作用的影响 | 第71-72页 |
| 4 结论 | 第72-74页 |
| ·辣椒素的提取工艺 | 第72页 |
| ·辣椒素的纯化工艺 | 第72-73页 |
| ·辣椒素的抑菌作用 | 第73-74页 |
| 5 展望 | 第74-75页 |
| 6 参考文献 | 第75-81页 |
|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81-82页 |
| 8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