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7页 |
1.1 立题背景 | 第13-14页 |
1.2 壳聚糖研究概述 | 第14-17页 |
1.2.1 壳聚糖简介 | 第14-15页 |
1.2.2 壳聚糖制备工艺的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2.2.1 甲壳素的提取 | 第15页 |
1.2.2.2 壳聚糖的传统制备 | 第15-16页 |
1.2.2.3 相关创新工艺 | 第16页 |
1.2.3 壳聚糖在食品行业上的应用 | 第16-17页 |
1.2.3.1 果蔬保鲜剂 | 第16页 |
1.2.3.2 抗氧化剂 | 第16-17页 |
1.2.3.3 果汁澄清剂 | 第17页 |
1.2.3.4 功能性食品添加剂 | 第17页 |
1.3 开发无磷保水剂的意义及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1.3.1 开发无磷保水剂的意义 | 第17-18页 |
1.3.2 国内外无磷保水剂的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1.3.2.1 变性淀粉类 | 第18页 |
1.3.2.2 海藻糖类 | 第18页 |
1.3.2.3 壳聚糖类 | 第18-19页 |
1.3.2.4 氯化钠 | 第19页 |
1.3.2.5 蛋白质酶解物 | 第19页 |
1.4 保鲜膜的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1.4.1 保鲜膜的常见研究方向 | 第19-21页 |
1.4.1.1 防雾保鲜膜 | 第19-20页 |
1.4.1.2 纳米颗粒保鲜膜 | 第20页 |
1.4.1.3 气体选择性透过膜 | 第20页 |
1.4.1.4 可降解性复合保鲜膜 | 第20页 |
1.4.1.5 抗菌保鲜膜 | 第20-21页 |
1.4.2 壳聚糖抗菌保鲜膜的研究进展 | 第21页 |
1.5 保水剂/保鲜膜的添加成分 | 第21-24页 |
1.5.1 胶原蛋白 | 第22-23页 |
1.5.1.1 胶原蛋白及胶原蛋白肽 | 第22页 |
1.5.1.2 明胶 | 第22-23页 |
1.5.2 肉桂精油 | 第23-24页 |
1.5.2.1 肉桂精油的成分及性质 | 第23页 |
1.5.2.2 肉桂精油在食品行业上的应用 | 第23-24页 |
1.6 立题思路 | 第24-27页 |
1.6.1 课题意义 | 第24页 |
1.6.2 研究目标 | 第24页 |
1.6.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4-25页 |
1.6.3.1 Doehlert设计法优化壳聚糖的制备工艺 | 第24-25页 |
1.6.3.2 虾仁无磷保水剂的工艺研究 | 第25页 |
1.6.3.3 壳聚糖抗菌保鲜复合膜的制备 | 第25页 |
1.6.3.4 复合膜的结构表征及抑菌性能的研究 | 第25页 |
1.6.4 课题的创新点 | 第25-26页 |
1.6.5 技术路线 | 第26-27页 |
第二章 Doehlert设计法优化壳聚糖的制备工艺 | 第27-46页 |
2.1 引言 | 第27页 |
2.2 材料与设备 | 第27-28页 |
2.2.1 材料与试剂 | 第27页 |
2.2.2 仪器与设备 | 第27-28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8-33页 |
2.3.1 甲壳素的提取 | 第28-30页 |
2.3.1.1 脱钙 | 第28-29页 |
2.3.1.2 脱蛋白 | 第29-30页 |
2.3.1.3 脱色 | 第30页 |
2.3.2 壳聚糖的制备流程 | 第30页 |
2.3.3 制备壳聚糖的工艺优化 | 第30-32页 |
2.3.3.1 考察因素及Doehlert设计 | 第30-32页 |
2.3.3.2 响应曲面优化 | 第32页 |
2.3.4 双突跃电位滴定法测定壳聚糖的脱乙酰度 | 第32-33页 |
2.3.5 壳聚糖旋转粘度的测定 | 第33页 |
2.3.6 甲壳素及壳聚糖的结构表征 | 第33页 |
2.3.6.1 壳聚糖的分子量 | 第33页 |
2.3.6.2 X射线衍射 | 第33页 |
2.3.6.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 第33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33-45页 |
2.4 1 脱钙工艺 | 第33-35页 |
2.4.1.1 不同酸液对虾壳脱钙效果的影响 | 第33-34页 |
2.4.1.2 不同提取时间对虾壳脱钙效果的影响 | 第34-35页 |
2.4.1.3 不同投料量对虾壳脱钙效果的影响 | 第35页 |
2.4.2 脱蛋白工艺 | 第35-36页 |
2.4.3 制备壳聚糖的工艺优化 | 第36-42页 |
2.4.3.1 工艺优化的模型建立与检验 | 第36-39页 |
2.4.3.2 响应曲面及其等高线图 | 第39-41页 |
2.4.3.3 验证工艺 | 第41-42页 |
2.4.4 甲壳素及壳聚糖的结构表征 | 第42-45页 |
2.4.4.1 壳聚糖的分子量 | 第42页 |
2.4.4.2 X射线衍射 | 第42-44页 |
2.4.4.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 第44-45页 |
2.5 小结 | 第45-46页 |
第三章 虾仁无磷保水剂工艺研究 | 第46-63页 |
3.1 引言 | 第46页 |
3.2 材料与设备 | 第46-47页 |
3.2.1 材料与试剂 | 第46页 |
3.2.2 仪器设备 | 第46-47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47-51页 |
3.3.1 原材料的预处理 | 第47页 |
3.3.2 无磷保水剂配方的优化 | 第47-48页 |
3.3.2.1 单因素试验 | 第47-48页 |
3.3.2.2 正交试验设计 | 第48页 |
3.3.3 最佳浸泡时间的确定 | 第48页 |
3.3.4 无磷保水剂保水效果的评价 | 第48-49页 |
3.3.5 保水性能指标的测定 | 第49-51页 |
3.3.5.1 浸泡增重率 | 第49页 |
3.3.5.2 解冻损失率 | 第49页 |
3.3.5.3 蒸煮损失率 | 第49-50页 |
3.3.5.4 出品率 | 第50页 |
3.3.5.5 水分含量 | 第50页 |
3.3.5.6 质构分析 | 第50页 |
3.3.5.7 低场核磁共振 | 第50-51页 |
3.4 结果与分析 | 第51-61页 |
3.4.1 单因素试验 | 第51-55页 |
3.4.1.1 壳聚糖浓度对虾仁保水效果的影响 | 第51-52页 |
3.4.1.2 胶原蛋白肽浓度对虾仁保水效果的影响 | 第52-53页 |
3.4.1.3 氯化钠浓度对虾仁保水性能的影响 | 第53-55页 |
3.4.2 正交试验 | 第55-57页 |
3.4.3 最佳浸泡时间的确定 | 第57-58页 |
3.4.4 评价无磷保水剂的保水效果 | 第58-61页 |
3.4.4.1 无磷保水剂对虾仁保水性能的影响 | 第58-59页 |
3.4.4.2 无磷保水剂对虾仁品质的影响 | 第59-60页 |
3.4.4.3 低场核磁共振测定虾仁的保水性能 | 第60-61页 |
3.5 小结 | 第61-63页 |
第四章 壳聚糖抗菌保鲜复合膜的制备 | 第63-82页 |
4.1 引言 | 第63页 |
4.2 材料与设备 | 第63-64页 |
4.2.1 材料与试剂 | 第63页 |
4.2.2 仪器与设备 | 第63-64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64-67页 |
4.3.1 复合膜的制备流程 | 第64页 |
4.3.2 单因素试验 | 第64-65页 |
4.3.3 响应曲面试验 | 第65页 |
4.3.4 复合膜性能的测定 | 第65-67页 |
4.3.4.1 膜的厚度 | 第65页 |
4.3.4.2 机械性能 | 第65-66页 |
4.3.4.3 水蒸气透过性 | 第66页 |
4.3.4.4 透光率 | 第66页 |
4.3.4.5 水分含量、膨胀度、溶解度 | 第66页 |
4.3.4.6 指标的综合评价方法 | 第66-67页 |
4.4 结果与分析 | 第67-81页 |
4.4.1 单因素试验 | 第67-77页 |
4.4.1.1 壳聚糖与明胶质量比对复合膜性能的影响 | 第67-70页 |
4.4.1.2 甘油添加量对复合膜性能的影响 | 第70-72页 |
4.4.1.3 肉桂精油添加量对复合膜性能的影响 | 第72-73页 |
4.4.1.4 加热温度对复合膜性能的影响 | 第73-75页 |
4.4.1.5 加热时间对复合膜性能的影响 | 第75-77页 |
4.4.2 响应曲面试验 | 第77-81页 |
4.4.2.1 响应曲面设计与结果 | 第77-79页 |
4.4.2.2 响应曲面分析与优化 | 第79-81页 |
4.5 小结 | 第81-82页 |
第五章 复合膜的结构表征及抑菌性能研究 | 第82-99页 |
5.1 引言 | 第82页 |
5.2 材料与设备 | 第82-83页 |
5.2.1 材料与试剂 | 第82页 |
5.2.2 仪器与设备 | 第82-83页 |
5.3 实验方法 | 第83-87页 |
5.3.1 复合膜的结构表征 | 第83-84页 |
5.3.1.1 扫描电子显微镜 | 第83页 |
5.3.1.2 原子力显微镜 | 第83-84页 |
5.3.1.3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84页 |
5.3.1.4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 第84页 |
5.3.1.5 热重分析 | 第84页 |
5.3.1.6 接触角 | 第84页 |
5.3.2 抑菌活性研究 | 第84-87页 |
5.3.2.1 初始菌液的准备 | 第84-85页 |
5.3.2.2 培养基配制 | 第85页 |
5.3.2.3 滤纸片抑菌圈法 | 第85页 |
5.3.2.4 贴膜法 | 第85页 |
5.3.2.5 国标法抑菌性能验证 | 第85-86页 |
5.3.2.6 最小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浓度 | 第86-87页 |
5.4 结果与分析 | 第87-98页 |
5.4.1 复合膜的结构性能表征 | 第87-93页 |
5.4.1.1 扫描电子显微镜 | 第87-88页 |
5.4.1.2 原子力显微镜 | 第88-89页 |
5.4.1.3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89-90页 |
5.4.1.4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 第90-91页 |
5.4.1.5 热重分析 | 第91-92页 |
5.4.1.6 接触角 | 第92-93页 |
5.4.2 抑菌活性研究 | 第93-98页 |
5.4.2.1 滤纸片抑菌圈法 | 第93页 |
5.4.2.2 贴膜法 | 第93-94页 |
5.4.2.3 国标法抑菌性能验证 | 第94-96页 |
5.4.2.4 最小抑菌浓度及最小杀菌浓度 | 第96-98页 |
5.5 小结 | 第98-99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99-102页 |
1. 总结 | 第99-101页 |
2. 展望 | 第101-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10页 |
致谢 | 第110-111页 |
个人简历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