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综述 | 第14-24页 |
1.1 细叶韭的概述 | 第14-15页 |
1.1.1 细叶韭简介 | 第14页 |
1.1.2 细叶韭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 挥发性物质的提取富集方法 | 第15-18页 |
1.2.1 提取方法 | 第15-17页 |
1.2.2 富集方法 | 第17-18页 |
1.3 挥发性物质的分析方法 | 第18-20页 |
1.3.1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 第18-19页 |
1.3.2 气相色谱-嗅闻联用 | 第19页 |
1.3.3 电子鼻 | 第19-20页 |
1.4 植物挥发油 | 第20-21页 |
1.4.1 植物挥发油概述 | 第20页 |
1.4.2 植物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 第20页 |
1.4.3 植物挥发油的作用 | 第20-21页 |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 第21-24页 |
1.5.1 目的及意义 | 第21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5.3 创新点 | 第22-24页 |
第二章 细叶韭花挥发性风味成分的研究 | 第24-34页 |
2.1 材料与仪器 | 第24页 |
2.2 方法 | 第24-26页 |
2.2.1 样品富集的最佳条件考察 | 第24页 |
2.2.2 顶空进样操作参数及GC-O-MS分析条件 | 第24页 |
2.2.3 定性及定量分析 | 第24-25页 |
2.2.4 风味物质的评价 | 第25-26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6-33页 |
2.3.1 顶空直接进样条件的选择 | 第26-28页 |
2.3.2 细叶韭花易挥发性成分的分析 | 第28-31页 |
2.3.3 细叶韭花风味成分评价 | 第31-33页 |
2.4 结论 | 第33-34页 |
第三章 细叶韭花挥发油的成分及其抑菌活性 | 第34-48页 |
3.1 材料与仪器 | 第34-35页 |
3.2 方法 | 第35-37页 |
3.2.1 细叶韭花挥发油的提取 | 第35页 |
3.2.2 GC-MS分析条件 | 第35页 |
3.2.3 定性和定量分析 | 第35页 |
3.2.4 细叶韭花挥发油的抑菌活性检测 | 第35-37页 |
3.2.5 pH值和紫外灯照射对细叶韭花挥发油抑菌活性的影响 | 第37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7-46页 |
3.3.1 细叶韭花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 | 第37-42页 |
3.3.2 细叶韭花挥发油的抑菌活性 | 第42-44页 |
3.3.3 杀菌曲线 | 第44页 |
3.3.4 挥发油的稳定性 | 第44-46页 |
3.4 结论 | 第46-48页 |
第四章 细叶韭花挥发油的体外抗氧化活性 | 第48-54页 |
4.1 材料与仪器 | 第48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48-49页 |
4.2.1 样品前处理 | 第48页 |
4.2.2 DPPH自由基清除率测定 | 第48页 |
4.2.3 ABTS~+·清除率测定 | 第48-49页 |
4.2.4 羟自由基(·OH)清除率测定 | 第49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49-52页 |
4.3.1 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 | 第49-50页 |
4.3.2 ABTS~+·的清除率 | 第50-51页 |
4.3.3 羟自由基(·OH)的清除率 | 第51-52页 |
4.4 结论 | 第52-54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4-56页 |
5.1 结论 | 第54页 |
5.2 展望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65-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