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水果、蔬菜、坚果加工工业论文--果蔬加工与保藏论文

洋葱伯克氏菌B-1对草莓采后灰霉病控制及其抗菌蛋白研究

中文摘要第14-16页
Abstract第16-1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8-25页
    1.1 灰霉病生物防治研究概述第18-19页
        1.1.1 果蔬灰霉病的发生和病害第18-19页
        1.1.2 灰霉病的生物防治第19页
    1.2 洋葱伯克氏菌的研究进展第19-20页
        1.2.1 洋葱伯克氏菌应用弊端第19-20页
        1.2.2 洋葱伯克氏菌生防潜质第20页
    1.3 拮抗细菌抗菌蛋白的研究第20-21页
        1.3.1 抗菌蛋白研究进展第20-21页
        1.3.2 抗菌蛋白的分离纯化第21页
    1.4 生防菌采后防治机理研究第21-23页
        1.4.1 竞争第22页
        1.4.2 拮抗作用第22-23页
        1.4.3 诱导作用第23页
    1.5 研究背景、内容及创新之处第23-25页
        1.5.1 研究背景第23页
        1.5.2 主要内容第23-24页
        1.5.3 创新之处第24-25页
第二章 洋葱伯克氏菌对草莓采后病害控制及采前喷洒对草莓贮藏期间品质影响第25-33页
    2.1 前言第25页
    2.2 实验材料第25-26页
        2.2.1 材料第25页
        2.2.2 试剂第25页
        2.2.3 仪器第25-26页
    2.3 实验方法第26-28页
        2.3.1 生防菌B-1发酵液的制备第26页
        2.3.2 孢子悬浮液的制备第26页
        2.3.3 草莓果实的预处理第26页
        2.3.4 不同发酵时间对草莓果实采后病害的抑制第26页
        2.3.5 不同处理方式对草莓果实采后病害的抑制第26页
        2.3.6 生防菌不同处理液对草莓采后病害的抑制第26-27页
        2.3.7 生防菌不同处理液对草莓采后灰霉病的影响第27页
        2.3.8 生防菌采前喷洒对草莓贮藏期间品质的影响第27-28页
        2.3.9 数据分析第28页
    2.4 结果与分析第28-31页
        2.4.1 生防菌不同发酵时间对草莓果实采后自然腐烂的影响第28-29页
        2.4.2 生防菌不同处理方式对草莓果实采后自然腐烂的影响第29页
        2.4.3 生防菌不同处理液对草莓采后自然腐烂的影响第29-30页
        2.4.4 生防菌不同处理液对草莓采后灰霉病的影响第30页
        2.4.5 采前喷洒生防菌对草莓TSS含量的影响第30-31页
        2.4.6 采前喷洒生防菌对草莓VC含量和TA含量的影响第31页
    2.5 本章小结第31-33页
第三章 洋葱伯克氏菌抗菌蛋白的分离纯化第33-42页
    3.1 前言第33页
    3.2 实验材料第33页
        3.2.1 材料第33页
        3.2.2 试剂第33页
        3.2.3 仪器第33页
    3.3 实验方法第33-37页
        3.3.1 蛋白质含量测定第33-34页
        3.3.2 抑菌活性检测第34页
        3.3.3 B-1抗菌蛋白的粗提第34-35页
        3.3.4 纤维素DE-52离子交换层析第35页
        3.3.5 G-100葡聚糖凝胶层析第35页
        3.3.6 SDS-PAGE第35-37页
        3.3.7 抗菌蛋白质谱鉴定第37页
        3.3.8 数据分析第37页
    3.4 结果与分析第37-40页
        3.4.1 蛋白曲线第37页
        3.4.2 硫酸铵饱和度的确定第37-38页
        3.4.3 纤维素DE-52离子交换层析和G-100葡聚糖凝胶层析第38-39页
        3.4.4 B-1抗菌蛋白分离纯化得率第39页
        3.4.5 SDS-PAGE分析第39-40页
        3.4.6 抗菌蛋白的MALDI-TOP/TOF质谱鉴定第40页
    3.5 本章小结第40-42页
第四章 洋葱伯克氏菌抗菌蛋白的生物学功能分析第42-51页
    4.1 前言第42页
    4.2 实验材料第42页
        4.2.1 材料第42页
        4.2.2 试剂第42页
        4.2.3 仪器第42页
    4.3 实验方法第42-44页
        4.3.1 抗菌蛋白的粗提第42页
        4.3.2 抑菌活性检测第42页
        4.3.3 抗菌粗蛋白的理化性质第42-43页
        4.3.4 抗菌粗蛋白的抑菌谱第43-44页
        4.3.5 抗菌粗蛋白对番茄果实病斑直径及发病率的影响第44页
        4.3.6 扫描电镜观察抗菌粗蛋白对B.cinerea菌丝形态影响第44页
        4.3.7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抗菌蛋白对B.cinerea菌丝DNA、线粒体膜电位和活性氧影响第44页
        4.3.8 抗菌蛋白氨基酸组成测定第44页
        4.3.9 数据分析第44页
    4.4 结果与分析第44-49页
        4.4.1 粗蛋白的热稳定性第44-45页
        4.4.2 粗蛋白的pH稳定性第45页
        4.4.3 粗蛋白对有机试剂、蛋白酶和紫外线的敏感性第45-46页
        4.4.4 粗蛋白对常见试剂的敏感性第46页
        4.4.5 粗蛋白的抑菌谱第46-47页
        4.4.6 抗菌粗蛋白对番茄采后灰霉病的影响第47页
        4.4.7 抗菌粗蛋白对B.cinerea菌丝形态影响第47-48页
        4.4.8 抗菌蛋白对B.cinerea菌丝DNA、线粒体膜电位和活性氧影响第48-49页
        4.4.9 抗菌蛋白氨基酸含量组成分析第49页
    4.5 本章小结第49-51页
第五章 生防菌洋葱伯克氏菌B-1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第51-56页
    5.1 前言第51页
    5.2 实验材料第51页
        5.2.1 实验动物第51页
        5.2.2 试剂第51页
    5.3 实验方法第51-53页
        5.3.1 大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第51-52页
        5.3.2 家兔急性皮肤刺激试验第52页
        5.3.3 眼刺激试验第52-53页
        5.3.4 豚鼠皮肤变态反应(致敏)试验第53页
    5.4 结果与分析第53-55页
        5.4.1 大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第53-54页
        5.4.2 家兔皮肤刺激试验第54页
        5.4.3 家兔眼刺激试验第54-55页
        5.4.4 豚鼠皮肤变态反应(致敏)试验第55页
    5.5 本章小结第55-56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56-58页
    6.1 结论第56页
    6.2 展望第56-58页
参考文献第58-66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66-67页
致谢第67-68页
个人简介及联系方式第68-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小麦蛋白对樱桃酒澄清效果及其稳定性研究
下一篇:细叶韭花挥发性成分及抑菌和抗氧化作用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