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引言 | 第7-8页 |
1 文献综述 | 第8-19页 |
1.1 应对方式 | 第8-10页 |
1.1.1 应对和应对方式的概念 | 第8页 |
1.1.2 应对方式的分类 | 第8-9页 |
1.1.3 应对方式的测量工具 | 第9-10页 |
1.2 心理弹性 | 第10-14页 |
1.2.1 心理弹性的定义 | 第10-11页 |
1.2.2 心理弹性的结构 | 第11-12页 |
1.2.3 心理弹性作用机制的理论模型 | 第12-13页 |
1.2.4 心理弹性的测量 | 第13-14页 |
1.3 学校适应 | 第14-16页 |
1.3.1 适应和社会适应的相关理论基础 | 第14页 |
1.3.2 学校适应的研究 | 第14-15页 |
1.3.3 影响学校适应的因素 | 第15页 |
1.3.4 学校适应的测量 | 第15-16页 |
1.4 应对方式、心理弹性、学校适应三者之间的关系 | 第16-19页 |
1.4.1 心理弹性与学校适应的关系 | 第16-17页 |
1.4.2 应对方式与学校适应的关系 | 第17页 |
1.4.3 应对方式与心理弹性的关系 | 第17-19页 |
2 问题提出 | 第19-20页 |
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0页 |
3.1 研究目的 | 第20页 |
3.2 研究假设 | 第20页 |
3.3 研究意义 | 第20页 |
3.3.1 理论意义 | 第20页 |
3.3.2 实践意义 | 第20页 |
4 研究方法 | 第20-24页 |
4.1 研究对象 | 第20-21页 |
4.2 变量 | 第21页 |
4.2.1 预测变量 | 第21页 |
4.2.2 中介变量 | 第21页 |
4.2.3 结果变量 | 第21页 |
4.3 测量工具 | 第21-22页 |
4.3.1 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 | 第21-22页 |
4.3.2 初中生应对方式量表 | 第22页 |
4.3.3 初中生学校适应量表 | 第22页 |
4.4 研究过程 | 第22页 |
4.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22-23页 |
4.6 研究中的伦理处理 | 第23-24页 |
5 结果与分析 | 第24-34页 |
5.1 初中生应对方式、心理弹性、学校适应的基本特点 | 第24-28页 |
5.1.1 不同性别在心理弹性、学校适应、应对方式及其各维度的差异比较 | 第24-25页 |
5.1.2 应对方式、心理弹性、学校适应及其各维度的独生子女进行差异分析 | 第25-26页 |
5.1.3 应对方式、心理弹性、学校适应及其各维度的生源地差异分析 | 第26-27页 |
5.1.4 应对方式、心理弹性、学校适应及其各维度的年级差异分析 | 第27-28页 |
5.2 初中生应对方式、心理弹性、学校适应的相关分析 | 第28-30页 |
5.3 心理弹性在应对方式与学校适应之间的中介作用分析 | 第30-34页 |
5.3.1 采用Kenny和Baron的中介效应检验方法 | 第30-32页 |
5.3.2 采用Boostrap中介效应检验方法 | 第32-34页 |
6 讨论 | 第34-39页 |
6.1 寄宿制初中学校学生应对方式、心理弹性、学校适应的基本特点 | 第34-37页 |
6.1.1 寄宿制初中学校学生心理弹性的基本特点 | 第34-35页 |
6.1.2 寄宿制初中学校学生应对方式的基本特点 | 第35-36页 |
6.1.3 寄宿制初中学校学生学校适应的基本特点 | 第36-37页 |
6.2 寄宿制初中学校应对方式、心理弹性、学校适应的相关分析 | 第37-38页 |
6.3 心理弹性在应对方式与学校适应之间中介作用分析 | 第38-39页 |
7 本研究的初步结论 | 第39-40页 |
8 本研究不足之处及研究展望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7页 |
附录 | 第47-50页 |
读硕期间论文发表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