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13-22页 |
一、选题来源 | 第13页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4-20页 |
(一) 关于缅甸汉语教学概况的研究 | 第14-15页 |
(二) 关于地区性汉语教学状况的调查研究 | 第15-16页 |
(三) 关于缅甸汉语师资队伍建设及培训情况研究 | 第16-17页 |
(四) 关于缅甸汉语教材的研究 | 第17-18页 |
(五) 关于缅甸汉语教学方法及教学策略研究 | 第18页 |
(六) 关于缅甸华人及学生汉语使用情况研究 | 第18-19页 |
(七) 关于缅甸学习者汉语学习情况研究 | 第19页 |
(八) 关于汉缅语言偏误分析研究 | 第19-20页 |
(九) 关于缅甸汉语语音和词汇教学研究 | 第20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一) 文献研究 | 第20页 |
(二) 问卷调查 | 第20-21页 |
(三) 访谈 | 第21-22页 |
第一章 缅甸汉语教学概况 | 第22-28页 |
第一节 缅甸汉语教学的历史 | 第22-25页 |
一、缅甸汉语教学发展初创时期 | 第23-24页 |
二、缅甸汉语教学发展低潮时期 | 第24-25页 |
三、缅甸汉语教学发展复兴时期 | 第25页 |
第二节 缅甸汉语教学现状 | 第25-28页 |
一、汉语教学基本情况 | 第25页 |
二、孔子课堂落户缅甸 | 第25-26页 |
三、孔子课堂汉语教学点分布 | 第26页 |
四、HSK考试在缅甸的发展 | 第26页 |
五、国际学校开办汉语课程 | 第26-28页 |
第二章 研究文献中缅甸汉语教学存在问题的统计分类 | 第28-48页 |
第一节 研究文献概况 | 第28-31页 |
一、文献数量统计与描述 | 第28页 |
二、文献研究主题分布与描述 | 第28-29页 |
三、文献类型的统计与描述 | 第29页 |
四、发表时间的统计与描述 | 第29-31页 |
第二节 文献中存在问题的分类统计 | 第31-48页 |
一、文献中存在问题的一级分类及统计 | 第31-37页 |
二、文献中存在问题的二级分类及统计 | 第37-48页 |
第三章 针对缅甸汉语教学研究文献中存在问题的对比性调查 | 第48-100页 |
第一节 调查方案 | 第48-49页 |
一、调查设计 | 第48-49页 |
二、调查过程 | 第49页 |
第二节 调查结果的统计与描述 | 第49-100页 |
一、问卷一的调查数据统计与描述 | 第49-92页 |
二、问卷二的数据统计与描述 | 第92-100页 |
第四章 针对缅甸汉语教学存在问题的对比分析 | 第100-107页 |
第一节 国家政策方面 | 第100页 |
一、汉语教育合法性方面 | 第100页 |
二、华人民族归属方面 | 第100页 |
三、学历认可方面 | 第100页 |
四、孔子学院建设方面 | 第100页 |
第二节 生源流失方面 | 第100-101页 |
一、华文学校生源流失情况 | 第101页 |
二、培训机构生源流失情况 | 第101页 |
三、国际学校生源流失情况 | 第101页 |
第三节 学生出路方面 | 第101-102页 |
一、毕业学生继续学习情况 | 第101页 |
二、毕业学生工作情况 | 第101-102页 |
第四节 师资队伍方面 | 第102-103页 |
一、教师断层现象 | 第102页 |
二、教师待遇、工作量方面 | 第102页 |
三、教师性别失衡现象 | 第102页 |
四、教师数量方面 | 第102页 |
五、教师科研方面 | 第102页 |
六、教师学历方面 | 第102-103页 |
七、教师普通话发音方面 | 第103页 |
八、教师培训方面 | 第103页 |
第五节 教材方面 | 第103-104页 |
一、教材混用问题 | 第103页 |
二、教材数量问题 | 第103页 |
三、教材本土化问题 | 第103页 |
四、教材时效性问题 | 第103页 |
五、教材针对性问题 | 第103页 |
六、大陆教材获得途径方面 | 第103-104页 |
第六节 教学方法方面 | 第104页 |
一、教师备课情况 | 第104页 |
二、教师多媒体使用情况 | 第104页 |
三、教学方法单一方面 | 第104页 |
四、对现代教学法的认知 | 第104页 |
五、课堂管理与控制 | 第104页 |
第七节 教学管理方面 | 第104-105页 |
一、教学大纲 | 第104页 |
二、课程设置 | 第104-105页 |
三、教师管理制度 | 第105页 |
四、学校资金运转方面 | 第105页 |
五、召开教学研讨会 | 第105页 |
第八节 华人观念方面 | 第105-107页 |
一、华人对汉语学习的重视程度和学习目的 | 第105页 |
二、华人社会中的汉语传承方式 | 第105页 |
三、新一代华人对待汉语的态度 | 第105页 |
四、华人社会对待缅甸政府教育的态度 | 第105-107页 |
第五章 缅甸汉语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107-116页 |
第一节 国家政策方面 | 第107页 |
一、汉语教育不合法的原因 | 第107页 |
二、华人不属于缅甸少数民族的原因 | 第107页 |
三、学历不被认可的原因 | 第107页 |
四、缅甸未建立孔子学院的原因 | 第107页 |
第二节 生源流失方面 | 第107-108页 |
一、华文学校生源流失的原因 | 第108页 |
二、培训机构生源流失的原因 | 第108页 |
三、国际学校生源流失的原因 | 第108页 |
第三节 学生出路方面 | 第108-109页 |
一、毕业学生继续学习情况 | 第108-109页 |
二、毕业学生就业经济效益低的原因 | 第109页 |
第四节 师资队伍方面 | 第109-111页 |
一、教师队伍断层的原因 | 第109页 |
二、教师待遇低、工作量大的原因 | 第109-110页 |
三、教师性别失衡的原因 | 第110页 |
四、教师数量不足的原因 | 第110页 |
五、教师科研能力差的原因 | 第110页 |
六、教师学历参差不齐的原因 | 第110页 |
七、教师普通话发音较差的原因 | 第110页 |
八、教师培训不完善的原因 | 第110-111页 |
第五节 教材方面 | 第111-112页 |
一、教材混用的原因 | 第111页 |
二、教材数量缺乏的原因 | 第111页 |
三、缺乏本土化教材的原因 | 第111页 |
四、教材缺乏时效性的原因 | 第111-112页 |
五、教材缺乏针对性的原因 | 第112页 |
六、购买教材较困难的原因 | 第112页 |
第六节 教学方法方面 | 第112-113页 |
一、教师备课不充分的原因 | 第112页 |
二、缺乏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原因 | 第112页 |
三、教学方法单一的原因 | 第112-113页 |
四、对现代教学法的认知不足的原因 | 第113页 |
五、课堂管理与控制有问题的原因 | 第113页 |
第七节 教学管理方面 | 第113-114页 |
一、缺乏统一的教学大纲的原因 | 第113页 |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的原因 | 第113页 |
三、缺乏明确的教师管理制度的原因 | 第113-114页 |
四、学校资金紧张的原因 | 第114页 |
五、教学研讨会较少的原因 | 第114页 |
第八节 华人观念方面 | 第114-116页 |
一、华人对汉语学习的重视程度减弱和学习目的单一的原因 | 第114页 |
二、华人社会中的汉语传承依靠学校较多的原因 | 第114页 |
三、新一代华人对待汉语的态度较差的原因 | 第114页 |
四、华人“排斥”缅甸政府教育的原因 | 第114-116页 |
第六章 解决缅甸汉语教学存在问题的建议 | 第116-136页 |
第一节 教师的建议 | 第116-127页 |
一、国家政策方面 | 第116-118页 |
(一) 针对缅甸汉语教学不合法的建议 | 第116-117页 |
(二) 针对华人不属于缅甸少数民族问题的建议 | 第117页 |
(三) 针对学历不被认可的建议 | 第117页 |
(四) 针对缅甸未建立孔子课堂的建议 | 第117-118页 |
二、生源流失方面 | 第118-119页 |
(一) 针对华文学校生源流失问题的建议 | 第118页 |
(二) 针对培训机构生源流失问题的建议 | 第118页 |
(三) 针对国际学校生源流失问题的建议 | 第118-119页 |
三、学生出路方面 | 第119页 |
(一) 针对留学归国后就业难、工资低问题的建议 | 第119页 |
(二) 针对汉语相关工作机会少且待遇低问题的建议 | 第119页 |
四、师资队伍方面 | 第119-122页 |
(一) 针对教师待遇低、工作量大问题的建议 | 第119-120页 |
(二) 针对教师性别失衡问题的建议 | 第120页 |
(三) 针对教师数量不足问题的建议 | 第120-121页 |
(四) 针对教师科研能力差问题的建议 | 第121页 |
(五) 针对教师学历参差不齐问题的建议 | 第121-122页 |
(六) 针对教师培训中存在问题的建议 | 第122页 |
五、教材方面 | 第122-123页 |
(一) 针对缺乏本土化教材问题的建议 | 第122-123页 |
(二) 针对教材缺乏时效性问题的建议 | 第123页 |
(三) 针对教材缺乏针对性问题的建议 | 第123页 |
(四) 针对教材混用问题的建议 | 第123页 |
六、教学方法方面 | 第123-125页 |
(一) 针对教师课前备课不充分的建议 | 第123-124页 |
(二) 针对缺乏多媒体等先进设备问题的建议 | 第124页 |
(三) 针对教学方法单一问题的建议 | 第124-125页 |
七、教学管理方面 | 第125-126页 |
(一) 针对缺乏统一教学大纲问题的建议 | 第125页 |
(二) 针对课程设置不合理问题的建议 | 第125页 |
(三) 针对教师管理制度不完善的建议 | 第125-126页 |
(四) 针对学校资金不足问题的建议 | 第126页 |
(五) 针对教学研讨会召开较少问题的建议 | 第126页 |
八、华人态度方面 | 第126-127页 |
(一) 针对华人社团对待汉语传承目的减弱问题的建议 | 第126-127页 |
(二) 针对缅甸汉语学习方式存在问题的建议 | 第127页 |
(三) 针对年轻化人学习汉语兴趣减弱问题的建议 | 第127页 |
第二节 本人的建议 | 第127-136页 |
一、国家政策方面 | 第127-128页 |
二、生源流失方面 | 第128-129页 |
三、学生出路方面 | 第129页 |
四、师资队伍方面 | 第129-131页 |
五、教材方面 | 第131-132页 |
六、教学方法方面 | 第132-133页 |
七、教学管理方面 | 第133-134页 |
八、华人态度方面 | 第134-136页 |
结语 | 第136-137页 |
附录一 | 第137-142页 |
附录二 | 第142-143页 |
附录三 | 第143-145页 |
参考文献 | 第145-148页 |
致谢 | 第1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