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前言 | 第11页 |
1.2 白酒酒曲的研究 | 第11-12页 |
1.2.1 酒曲的技术发展 | 第11-12页 |
1.2.2 我国酒曲的分类 | 第12页 |
1.3 微生物在传统白酒中的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1.3.1 微生物在酒曲中的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1.3.2 微生物在酒醅中的研究进展 | 第13页 |
1.4 微生物在白酒中的种类 | 第13-14页 |
1.4.1 霉菌 | 第13-14页 |
1.4.2 细菌 | 第14页 |
1.4.3 酵母菌 | 第14页 |
1.5 兼香型的出现与发展 | 第14-15页 |
1.6 DGGE技术在微生物中的应用 | 第15页 |
1.7 课题主要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 第15-19页 |
1.7.1 研究的内容 | 第15-16页 |
1.7.2 研究的意义及创新点 | 第16-19页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9-25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19-20页 |
2.1.1 样品 | 第19页 |
2.1.2 主要试剂 | 第19页 |
2.1.3 培养基 | 第19-20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0-25页 |
2.2.1 水分测定 | 第20页 |
2.2.2 酸度测定 | 第20页 |
2.2.3 糖化力测定 | 第20页 |
2.2.4 液化力测定 | 第20-21页 |
2.2.5 发酵力测定 | 第21页 |
2.2.6 感官鉴定 | 第21页 |
2.2.7 发酵动力学测定 | 第21页 |
2.2.8 白云边酒酿造微生物菌种分离方法 | 第21页 |
2.2.9 DNA的提取 | 第21-22页 |
2.2.10 提取DNA的PCR扩增和分子测序 | 第22页 |
2.2.11 PCR-DGGE技术 | 第22-25页 |
第3章 结果与讨论 | 第25-45页 |
3.1 白云边酒制曲工艺与微生物分析 | 第25-30页 |
3.1.1 白云边酒制曲工艺 | 第25-26页 |
3.1.2 白云边高温曲、中温曲和小麦原料中优势细菌和霉菌的分离鉴定 | 第26-29页 |
3.1.3 讨论 | 第29-30页 |
3.2 白云边酒酿酒工艺及堆积发酵产物中微生物分析 | 第30-38页 |
3.2.1 白云边酒酿酒工艺特点 | 第30页 |
3.2.2 酿酒工艺流程 | 第30-31页 |
3.2.3 堆积发酵产物中微生物数量、发酵活力及其与酒质之间的关系研究 | 第31-35页 |
3.2.4 白云边堆积发酵产物中微生物的高效富集结果 | 第35-38页 |
3.3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对白云边兼香、酱香、浓香的微生物比较分析 | 第38-45页 |
3.3.1 大曲和堆积发酵产物的总DNA抽提结果 | 第38-39页 |
3.3.2 16S rDNA和 18S rDNA全长序列扩增结果 | 第39-40页 |
3.3.3 16S rDNA V3和 18S rDNA V1扩增 | 第40-41页 |
3.3.4 PCR产物的DGGE分析结果 | 第41-45页 |
第4章 总结 | 第45-47页 |
4.1 白云边酒的制曲工艺及微生物分析 | 第45页 |
4.2 白云边酒的酿酒工艺及堆积发酵产物中微生物的分析 | 第45-47页 |
4.2.1 白云酒的酿酒工艺和堆积发酵产物的发酵活力和酒质之间的关系 | 第45-46页 |
4.2.2 比较分析白云边酒、酱香型酒、浓香型酒微生物群落的差异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 第51-53页 |
附图 | 第53-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