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一、绪论 | 第6-17页 |
1.1 选题缘由 | 第6-7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7-8页 |
1.3 结果补语研究概述 | 第8-15页 |
1.3.1 关于结果补语的界定及特点 | 第8-10页 |
1.3.2 结果补语在句法平面上的研究 | 第10-11页 |
1.3.3 结果补语在语义平面上的研究 | 第11-13页 |
1.3.4 结果补语在语用平面上的研究 | 第13页 |
1.3.5 对外汉语结果补语教学研究 | 第13-15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1.4.1 文献研究法 | 第15页 |
1.4.2 教学实践法 | 第15页 |
1.4.3 课堂观察法 | 第15-16页 |
1.4.4 访谈法 | 第16-17页 |
二、功能法教学的相关原理 | 第17-23页 |
2.1 功能法的定义 | 第17页 |
2.2 功能法的基本理念 | 第17-18页 |
2.3 功能法的理论基础 | 第18-19页 |
2.3.1 语言学理论基础 | 第18-19页 |
2.3.2 心理学理论基础 | 第19页 |
2.4 基于功能法的结果补语课堂教学设计原则 | 第19-20页 |
2.4.1 理论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原则 | 第19-20页 |
2.4.2 交际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原则 | 第20页 |
2.4.3 纠错尺度合理性原则 | 第20页 |
2.5 结果补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调查分析 | 第20-23页 |
2.5.1 教学大纲中有关结果补语的统计分析 | 第20-21页 |
2.5.2 初级阶段的对外汉语教材中的结果补语分析 | 第21-23页 |
三、基于功能法的对外汉语结果补语教学设计 | 第23-33页 |
3.1 教学前期分析 | 第23-25页 |
3.1.1 教学目标分析 | 第23页 |
3.1.2 教学对象分析 | 第23-24页 |
3.1.3 教学环境分析 | 第24页 |
3.1.4 教学任务分析 | 第24-25页 |
3.1.5 教学策略 | 第25页 |
3.2 基于功能法的对外汉语结果补语具体教学设计 | 第25-33页 |
3.2.1 结果补语导入 | 第25-28页 |
3.2.2 结果补语讲解 | 第28-29页 |
3.2.3 结果补语操练 | 第29-30页 |
3.2.4 结果补语运用 | 第30-31页 |
3.2.5 结果补语归纳总结 | 第31-33页 |
四、基于功能法的结果补语教学设计测评及反思 | 第33-38页 |
4.1 教学测评及结果 | 第33-35页 |
4.1.1 结果补语教学测评 | 第33-34页 |
4.1.2 结果补语教学测评结果分析 | 第34-35页 |
4.2 结合功能法的结果补语教学反馈 | 第35-36页 |
4.2.1 教师的反馈 | 第35-36页 |
4.2.2 学生的反馈 | 第36页 |
4.3 结合功能法的结果补语教学的反思及启示 | 第36-38页 |
4.3.1 教学反思 | 第37页 |
4.3.2 教学启示 | 第37-38页 |
五、结语 | 第38-40页 |
5.1 本文研究的主要观点 | 第38页 |
5.2 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及展望 | 第38-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附录 | 第43-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