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前言 | 第11-23页 |
1.1 黑木耳概述 | 第11-12页 |
1.1.1 黑木耳的食用价值 | 第11-12页 |
1.1.2 黑木耳的药用价值 | 第12页 |
1.2 国内外黑木耳产业的发展 | 第12-14页 |
1.2.1 国外黑木耳产业的发展现状 | 第13页 |
1.2.2 国内黑木耳产业的发展现状 | 第13-14页 |
1.3 黑木耳商品性状的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1.3.1 黑木耳子实体形态学研究 | 第14页 |
1.3.2 黑木耳复水性研究 | 第14-15页 |
1.3.3 黑木耳质地研究 | 第15页 |
1.3.4 黑木耳品质鉴定的综合评价方法 | 第15-16页 |
1.4 黑木耳多糖的研究进展 | 第16-21页 |
1.4.1 黑木耳多糖的提取方法 | 第16-19页 |
1.4.2 黑木耳多糖的除杂 | 第19页 |
1.4.3 黑木耳多糖的结构 | 第19-21页 |
1.4.4 黑木耳多糖的应用 | 第21页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1-23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3-31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3-25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23页 |
2.1.2 主要试剂 | 第23-25页 |
2.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5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5-31页 |
2.3.1 黑木耳商品性状实验 | 第25-27页 |
2.3.2 六地区黑木耳商品性状的综合评价 | 第27-28页 |
2.3.3 黑木耳多糖提取条件优化 | 第28页 |
2.3.4 黑木耳多糖主要理化指标测定 | 第28-29页 |
2.3.5 黑木耳多糖脱色工艺比较 | 第29-30页 |
2.3.6 黑木耳多糖的紫外扫描 | 第30页 |
2.3.7 黑木耳多糖的红外扫描 | 第30页 |
2.3.8 黑木耳多糖的气相色谱 | 第30页 |
2.3.9 统计分析 | 第30-3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1-61页 |
3.1 黑木耳商品性状的研究 | 第31-40页 |
3.1.1 黑木耳形态特征比较 | 第31-32页 |
3.1.2 六地区黑木耳主要成分含量比较 | 第32-33页 |
3.1.3 六地区黑木耳复水性能比较 | 第33-34页 |
3.1.4 六地区黑木耳质构及色度比较 | 第34-36页 |
3.1.5 六地区黑木耳的感官评价 | 第36-37页 |
3.1.6 六地区黑木耳商品性状的综合评价 | 第37-39页 |
3.1.7 小结 | 第39-40页 |
3.2 黑木耳商品性状的相关分析 | 第40-43页 |
3.2.1 感官评价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40-41页 |
3.2.2 主要营养成分含量与感官评价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第41页 |
3.2.3 质构测定指标与感官评价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第41-42页 |
3.2.4 小结 | 第42-43页 |
3.3 黑木耳多糖的制备 | 第43-48页 |
3.3.1 黑木耳多糖的提取 | 第43-45页 |
3.3.2 黑木耳多糖的脱色 | 第45-48页 |
3.3.3 小结 | 第48页 |
3.4 六地区黑木耳多糖含量对比 | 第48-50页 |
3.4.1 六地区黑木耳多糖得率及粗多糖中蛋白含量的比较 | 第48-49页 |
3.4.2 六地区黑木耳多糖脱蛋白、脱色、透析后多糖含量 | 第49页 |
3.4.3 小结 | 第49-50页 |
3.5 六地区黑木耳多糖的紫外、红外鉴定及单糖组成分析 | 第50-54页 |
3.5.1 黑木耳多糖的紫外扫描图谱 | 第50页 |
3.5.2 六地区黑木耳多糖的红外图谱 | 第50-52页 |
3.5.3 六地区黑木耳多糖的单糖组成 | 第52-54页 |
3.5.4 小结 | 第54页 |
3.6 黑木耳多糖性质分析 | 第54-61页 |
3.6.1 黑木耳多糖溶解性分析 | 第54-55页 |
3.6.2 六地区黑木耳多糖的溶解性 | 第55-56页 |
3.6.3 黑木耳多糖粘度特性分析 | 第56-58页 |
3.6.4 六地区黑木耳多糖溶液粘度比较 | 第58-59页 |
3.6.5 黑木耳多糖其他性质的分析 | 第59-61页 |
3.6.6 小结 | 第61页 |
4 讨论 | 第61-63页 |
4.1 黑木耳商品性状的综合评价 | 第61-62页 |
4.2 黑木耳多糖的制备 | 第62页 |
4.3 黑木耳多糖特性的研究 | 第62-63页 |
4.4 黑木耳商品性状与其多糖的相关性研究 | 第63页 |
5. 结论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