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 葡萄酒发展概况 | 第11-12页 |
1.1.1 葡萄酒简介 | 第11页 |
1.1.2 新疆葡萄酒起源 | 第11页 |
1.1.3 新疆葡萄酒发展现状 | 第11-12页 |
1.1.4 新疆葡萄酒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 第12页 |
1.2 葡萄酒与葡萄酒微生物 | 第12-15页 |
1.2.1 葡萄酒酵母菌的构成及作用 | 第13-14页 |
1.2.2 葡萄酒细菌的构成及作用 | 第14页 |
1.2.3 葡萄酒霉菌的构成及作用 | 第14-15页 |
1.3 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的相关研究及进展 | 第15-17页 |
1.3.1 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3.2 高通量测序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4 特色酿酒酵母菌选育的相关研究 | 第17-19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5.1 新疆葡萄酒产区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 | 第19-20页 |
1.5.2 葡萄酒酵母菌 26S rDNA鉴定与筛选 | 第20页 |
1.5.3 葡萄酒乳酸菌 16S rDNA鉴定与筛选 | 第20页 |
1.5.4 新疆特色酿酒酵母菌的选育 | 第20页 |
1.5.5 新疆特色酿酒酵母菌酿酒试验验证 | 第20页 |
1.6 创新点 | 第20-22页 |
第2章 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下新疆葡萄酒产区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 | 第22-42页 |
2.1 前言 | 第22页 |
2.2 试验材料 | 第22-23页 |
2.2.1 样品 | 第22-23页 |
2.2.2 仪器与试剂 | 第23页 |
2.3 试验方法 | 第23-27页 |
2.3.1 样品微生物收集 | 第24页 |
2.3.2 样品微生物原基因组DNA提取 | 第24页 |
2.3.3 样品DNA浓度检测 | 第24页 |
2.3.4 样品DNA PCR扩增及琼脂糖凝胶电泳 | 第24-26页 |
2.3.5 样品微生物高通量测序 | 第26页 |
2.3.6 数据分析 | 第26-27页 |
2.4 结果与分析 | 第27-40页 |
2.4.1 样品DNA浓度检测结果 | 第27页 |
2.4.2 PCR扩增结果 | 第27-28页 |
2.4.3 样品测序数据处理结果 | 第28-31页 |
2.4.4 样品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分析 | 第31-34页 |
2.4.5 在科水平上样品中真菌群落组成分析 | 第34-36页 |
2.4.6 在科水平上样品中细菌群落组成分析 | 第36-37页 |
2.4.7 在属水平上样品中真菌群落组成分析 | 第37-38页 |
2.4.8 在属水平上样品中细菌群落组成分析 | 第38-39页 |
2.4.9 样本间微生物群落相似度分析 | 第39-40页 |
2.5 讨论 | 第40-41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3章 优良酿酒酵母菌26S rDNA鉴定与筛选 | 第42-57页 |
3.1 前言 | 第42页 |
3.2 试验材料 | 第42-43页 |
3.2.1 样品 | 第42页 |
3.2.2 筛选培养基 | 第42-43页 |
3.2.3 仪器与试剂 | 第43页 |
3.3 试验方法 | 第43-45页 |
3.3.1 酵母菌的收集与分离 | 第43页 |
3.3.2 WL培养基初步鉴别酵母菌 | 第43页 |
3.3.3 酵母菌 26S rDNA序列鉴定 | 第43-44页 |
3.3.4 优良酿酒酵母菌的筛选 | 第44-45页 |
3.4 结果与分析 | 第45-55页 |
3.4.1 酵母菌分离结果与分析 | 第45-46页 |
3.4.2 酵母菌WL培养基初步鉴定结果 | 第46-48页 |
3.4.3 酵母菌 26S rDNA序列鉴定结果 | 第48-49页 |
3.4.4 优良酿酒酵母菌筛选的结果与分析 | 第49-55页 |
3.5 讨论 | 第5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4章 优良酿酒乳酸菌16S rDNA鉴定与筛选 | 第57-66页 |
4.1 前言 | 第57页 |
4.2 试验材料 | 第57页 |
4.2.1 样品 | 第57页 |
4.2.2 筛选培养基 | 第57页 |
4.2.3 仪器与试剂 | 第57页 |
4.3 试验方法 | 第57-60页 |
4.3.1 乳酸菌的收集与分离 | 第57-58页 |
4.3.2 细菌形态观察 | 第58页 |
4.3.3 细菌16S rDNA序列鉴定 | 第58-59页 |
4.3.4 优良酿酒乳酸菌的筛选 | 第59-60页 |
4.4 结果与分析 | 第60-65页 |
4.4.1 乳酸菌分离结果与分析 | 第60-61页 |
4.4.2 细菌形态观察结果 | 第61-62页 |
4.4.3 细菌 16S rDNA序列鉴定结果 | 第62-63页 |
4.4.4 优良酿酒乳酸菌的筛选结果与分析 | 第63-65页 |
4.5 讨论 | 第6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5章 新疆特色酿酒酵母菌的选育 | 第66-96页 |
5.1 前言 | 第66页 |
5.2 试验材料 | 第66-67页 |
5.2.1 样品 | 第66页 |
5.2.2 筛选培养基 | 第66页 |
5.2.3 仪器与试剂 | 第66-67页 |
5.3 试验方法 | 第67-70页 |
5.3.1 高产酸酿酒酵母菌筛选培养基配方的确定及灵敏性验证 | 第67页 |
5.3.2 高产酸酿酒酵母菌初筛 | 第67页 |
5.3.3 高产酸酿酒酵母菌复筛 | 第67-68页 |
5.3.4 影响酿酒酵母菌产酸能力因素的研究 | 第68-69页 |
5.3.5 酿酒酵母菌产酸能力响应面优化试验 | 第69页 |
5.3.6 可控发酵度酿酒酵母菌初筛 | 第69页 |
5.3.7 可控发酵度酿酒酵母菌复筛 | 第69-70页 |
5.4 结果与分析 | 第70-94页 |
5.4.1 高产酸酿酒酵母菌筛选培养基配方的确定及灵敏性验证结果与分析 | 第70-75页 |
5.4.2 高产酸酿酒酵母菌的初筛结果与分析 | 第75-77页 |
5.4.3 高产酸酿酒酵母菌的复筛结果与分析 | 第77-79页 |
5.4.4 影响酿酒酵母菌产酸能力因素的结果与分析 | 第79-86页 |
5.4.5 酿酒酵母菌产酸能力响应面优化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86-91页 |
5.4.6 可控发酵度酿酒酵母菌的初筛结果与分析 | 第91-93页 |
5.4.7 可控发酵度酿酒酵母菌的复筛结果与分析 | 第93-94页 |
5.5 讨论 | 第94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94-96页 |
第6章 新疆特色酿酒酵母菌酿酒试验验证 | 第96-113页 |
6.1 前言 | 第96页 |
6.2 试验材料 | 第96-97页 |
6.2.1 样品 | 第96页 |
6.2.2 仪器与试剂 | 第96-97页 |
6.3 试验方法 | 第97-102页 |
6.3.1 酿酒试验验证 | 第97-98页 |
6.3.2 电子舌检测葡萄酒口感 | 第98页 |
6.3.3 葡萄酒单体酚检测 | 第98-99页 |
6.3.4 葡萄酒风味物质检测 | 第99-102页 |
6.4 结果与分析 | 第102-111页 |
6.4.1 酿酒试验验证结果与分析 | 第102-105页 |
6.4.2 电子舌检测葡萄酒口感结果与分析 | 第105-106页 |
6.4.3 葡萄酒单体酚检测结果与分析 | 第106-109页 |
6.4.4 葡萄酒风味物质检测结果与分析 | 第109-111页 |
6.5 讨论 | 第111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11-113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3-115页 |
7.1 结论 | 第113-114页 |
7.2 展望 | 第114-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23页 |
附录 | 第123-126页 |
作者简介 | 第126-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