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2-21页 |
1.1 月桂酸乙酯的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2 酯化反应催化剂研究进展 | 第12-19页 |
1.2.1 固体酸 | 第12-15页 |
1.2.1.1 金属氧化物 | 第13页 |
1.2.1.2 分子筛 | 第13页 |
1.2.1.3 固体超强酸 | 第13-14页 |
1.2.1.4 离子交换树脂 | 第14页 |
1.2.1.5 改性黏土 | 第14-15页 |
1.2.1.6 杂多酸 | 第15页 |
1.2.2 离子液体 | 第15-19页 |
1.2.2.1 Lewis酸性功能化离子液体 | 第16页 |
1.2.2.2 Br(?)nsted酸性功能化离子液体 | 第16-17页 |
1.2.2.3 Br(?)nsted-Lewis酸性功能化离子液体 | 第17页 |
1.2.2.4 固载化离子液体 | 第17-19页 |
1.2.3 生物酶 | 第19页 |
1.3 论文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第2章 Br(?)nsted酸性离子液体催化合成食用香料月桂酸乙酯 | 第21-43页 |
2.1 引言 | 第21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1-25页 |
2.2.1 主要试剂及仪器 | 第21-22页 |
2.2.2 不同酸性离子液体制备 | 第22-24页 |
2.2.2.1 Lewis型离子液体制备 | 第22-23页 |
2.2.2.2 Br(?)nsted酸性离子液体的制备 | 第23页 |
2.2.2.3 Br(?)nsted-Lewis酸性离子液体制备[63](以N,N-二甲基苄基丙基磺酸基硫酸铜([DMBPSO_3H]+(1/2Cu~(2+))SO_4~(2-))为例) | 第23-24页 |
2.2.3 离子液体表征 | 第24页 |
2.2.4 酸性离子液体催化合成月桂酸乙酯 | 第24-25页 |
2.2.5 月桂酸与乙醇酯化反应动力学模型 | 第25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5-42页 |
2.3.1 酸性离子液体的表征 | 第26-31页 |
2.3.1.1 不同酸性离子液体FT-IR分析 | 第26-28页 |
2.3.1.2 TGA-DTG分析 | 第28-30页 |
2.3.1.3 酸性分析 | 第30-31页 |
2.3.2 不同酸性离子液体催化活性研究 | 第31-34页 |
2.3.3 [DMBPSH]HSO_4离子液体在月桂酸乙酯合成中的应用 | 第34-39页 |
2.3.3.1 反应条件对[DMBPSH]HSO_4离子液体催化合成月桂酸乙酯的影响 | 第34-36页 |
2.3.3.2 响应面分析法对[DMBPSH]HSO_4离子液体催化合成月桂酸乙酯的优化 | 第36-39页 |
2.3.4 [DMBPSH]HSO_4离子液体催化剂的重复使用性 | 第39-40页 |
2.3.5 [DMBPSH]HSO_4离子液体催化合成月桂酸乙酯的动力学模型 | 第40-4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3章 固载Lewis酸性离子液体催化合成食用香料月桂酸乙酯 | 第43-59页 |
3.1 引言 | 第43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3-45页 |
3.2.1 主要试剂及仪器 | 第43-44页 |
3.2.2 固载Lewis型离子液体的制备与表征 | 第44-45页 |
3.2.2.1 Lewis酸性离子液体的制备 | 第44页 |
3.2.2.2 固载Lewis型离子液体的制备(以10%负载为例) | 第44-45页 |
3.2.2.3 固载Lewis酸型离子液体的表征 | 第45页 |
3.2.3 固载Lewis酸型离子液体催化合成月桂酸乙酯 | 第45页 |
3.2.4 固载Lewis酸型离子液体催化酯化反应的动力学模型 | 第45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5-57页 |
3.3.1 固载Lewis酸型离子液体的表征 | 第45-48页 |
3.3.1.1 FT-IR分析 | 第45-46页 |
3.3.1.2 TGA-DTG分析 | 第46-47页 |
3.3.1.3 ~(31)p MAS NMR分析 | 第47-48页 |
3.3.1.4 BET分析 | 第48页 |
3.3.2 不同配比的固载Lewis酸性离子液体催化活性研究 | 第48-49页 |
3.3.3 固载Lewis酸性离子液体在月桂酸乙酯合成中的应用 | 第49-54页 |
3.3.3.1 反应条件对Lewis酸性离子液体催化合成月桂酸乙酯的影响 | 第49-51页 |
3.3.3.2 响应面分析法对[Bmim]Cl-CrCl_3/SG离子液体催化合成月桂酸乙酯的优化 | 第51-54页 |
3.3.4 [Bmim]Cl- CrCl_3/SG离子液体催化剂的重复使用性 | 第54-55页 |
3.3.5 固载Lewis酸性离子液体[Bmim]Cl- CrCl_3/SG催化合成月桂酸乙酯的动力学模型 | 第55-5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4章 固载Br(?)nsted- Lewis酸性离子液体催化合成食用香料月桂酸乙酯 | 第59-75页 |
4.1 引言 | 第59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9-61页 |
4.2.1 主要试剂及仪器 | 第59-60页 |
4.2.2 固载Br(?)nsted- Lewis酸性离子液体的制备与表征 | 第60-61页 |
4.2.2.1 苄胺硫酸离子液体的制备 | 第60页 |
4.2.2.2 Br(?)nsted- Lewis酸性离子液体的制备 | 第60页 |
4.2.2.3 固载Br(?)nsted- Lewis酸性离子液体的制备 | 第60-61页 |
4.2.2.4 固载Br(?)nsted- Lewis酸性离子液体的表征 | 第61页 |
4.2.3 固载Br(?)nsted- Lewis型离子液体催化合成月桂酸乙酯 | 第61页 |
4.2.4 固载Br(?)nsted- Lewis型催化酯化反应的动力学模型 | 第61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1-74页 |
4.3.1 固载Br(?)nsted- Lewis酸性离子液体的表征 | 第61-65页 |
4.3.1.1 FT-IR分析 | 第61-62页 |
4.3.1.2 TGA-DTG分析 | 第62-63页 |
4.3.1.3 ~(31)p MAS NMR分析 | 第63-64页 |
4.3.1.4 BET分析 | 第64-65页 |
4.3.2 不同固载的Br(?)nsted- Lewis酸性离子液体催化活性研究 | 第65-66页 |
4.3.3 固载Br(?)nsted- Lewis酸性离子液体在月桂酸乙酯合成中的应用 | 第66-71页 |
4.3.3.1 反应条件对20% [DMBP SH]~+(1/2Cu~(2+))SO_4~(2-)/SG催化合成月桂酸乙酯的影响 | 第66-67页 |
4.3.3.2 响应面分析法对固载Br(?)nsted- Lewis酸性离子液体催化合成食用香料月桂酸乙酯的优化 | 第67-71页 |
4.3.4 20%[DMBPSH]~+(1/2Cu~(2+))SO_4~(2-)/SG催化剂的重复使用性 | 第71-72页 |
4.3.5 固载B-L酸型离子液体[DMBPSH]~+(1/2Cu~(2+))SO_4~(2-)/SG催化合成月桂酸乙酯动力学研究 | 第72-7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5章 固载Br(?)nsted酸性离子液体催化合成食用香料月桂酸乙酯 | 第75-91页 |
5.1 引言 | 第75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75-77页 |
5.2.1 主要试剂及仪器 | 第75-76页 |
5.2.2 固载的Br(?)nsted酸性离子液体的制备与表征 | 第76-77页 |
5.2.2.1 苄胺硫酸离子液体中间体的制备 | 第76页 |
5.2.2.2 苄胺硫酸离子液体的制备 | 第76页 |
5.2.2.3 固载的苄胺硫酸离子液体的制备 | 第76-77页 |
5.2.2.4 固载的苄胺硫酸离子液体的表征 | 第77页 |
5.2.3 固载Br(?)nsted酸性离子液体催化合成月桂酸乙酯 | 第77页 |
5.2.4 月桂酸与乙醇酯化反应的动力学模型 | 第77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77-89页 |
5.3.1 固载Br(?)nsted酸性离子液体的表征 | 第77-81页 |
5.3.1.1 FT-IR分析 | 第77-78页 |
5.3.1.2 TGA-DTG分析 | 第78-79页 |
5.3.1.3 ~(31)p MAS NMR分析 | 第79-80页 |
5.3.1.4 BET分析 | 第80-81页 |
5.3.2 不同固载的Br(?)nsted酸性离子液体催化酯化活性研究 | 第81页 |
5.3.3 固载型Br(?)nsted酸离子液体在月桂酸乙酯合成中的应用 | 第81-87页 |
5.3.3.1 反应条件对20%[DMBPSH]HSO_4/SG催化合成月桂酸乙酯的影响 | 第81-83页 |
5.3.3.2 响应面分析法对固载Br(?)nsted型酸离子液体催化合成月桂酸乙酯的优化 | 第83-87页 |
5.3.4 负载型苄胺硫酸离子液体催化剂的重复使用性 | 第87页 |
5.3.5 固载B酸型离子液体[DMBPSH]HSO_4/SG催化合成月桂酸乙酯动力学研究 | 第87-8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1-94页 |
6.1 结论 | 第91-92页 |
6.2 创新点 | 第92-93页 |
6.3 展望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100页 |
附录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文章 | 第100-101页 |
致谢 | 第101-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