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1、问题的提出 | 第10-12页 |
2、研究综述 | 第12-24页 |
2.1 积极心理学 | 第12-18页 |
2.1.1 积极心理学的概念 | 第12页 |
2.1.2 积极心理学的产生 | 第12-13页 |
2.1.3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 第13-16页 |
(一) 积极的情绪和体验 | 第13-14页 |
(二) 积极的人格特征 | 第14-15页 |
(三) 积极的情绪与健康的关系 | 第15页 |
(四) 关于创造力和培养天才 | 第15-16页 |
(五) 积极的社会环境 | 第16页 |
2.1.4 积极心理学的意义 | 第16-18页 |
2.2 积极心理品质 | 第18-21页 |
2.2.1 积极心理品质的提出及研究 | 第18-20页 |
2.2.2 积极心理品质的意义 | 第20-21页 |
2.3 初中生 | 第21-24页 |
2.3.1 初中生的生理特点 | 第21页 |
2.3.2 初中生的心理特点 | 第21-24页 |
3、研究方法 | 第24-26页 |
3.1 研究对象 | 第24页 |
3.2 研究工具 | 第24-25页 |
3.2.1 乐观主义-悲观主义问卷 | 第24-25页 |
3.2.2 积极-消极情感问卷 | 第25页 |
3.3 统计分析 | 第25-26页 |
4、结果与分析 | 第26-31页 |
4.1 内蒙古自治区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总体状况水平 | 第26页 |
4.2 不同性别与年级的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研究 | 第26-28页 |
4.3 是否为独生子女与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研究 | 第28-29页 |
4.4 家庭氛围对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不同维度下的发展研究 | 第29-31页 |
5、讨论 | 第31-36页 |
5.1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在不同维度上的总体状况分析 | 第31页 |
5.2 不同性别与年级的初中生在积极心理品质不同维度上的差异 | 第31-33页 |
5.3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初中生在积极心理品质维度下的差异 | 第33-34页 |
5.4 不同的家庭成长氛围在积极心理品质不同维度上的差异 | 第34-36页 |
6、结论与建议 | 第36-39页 |
6.1 结论 | 第36页 |
6.2 建议 | 第36-39页 |
7、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39-40页 |
7.1 研究的创新 | 第39页 |
7.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附录 | 第43-45页 |
后记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