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基础科学论文--食品化学论文

怀山药糖类物质和有效成分的分离纯化结构鉴定及活性评价

摘要第5-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7-41页
    1.1 引言第17页
    1.2 山药的化学成分及其功能性研究第17-19页
        1.2.1 山药淀粉第17-18页
        1.2.2 山药小分子活性提取物第18-19页
        1.2.3 山药活性多糖第19页
    1.3 不同介质对淀粉糊化过程影响第19-23页
        1.3.1 不同介质对淀粉糊化过程影响的研究现状第20-21页
        1.3.2 盐对淀粉糊化过程的影响机理研究第21-22页
        1.3.3 糖对淀粉糊化过程的影响机理研究第22-23页
    1.4 淀粉糊化研究方法第23-25页
        1.4.1 糊化度的测定方法第23-24页
        1.4.2 数字图像分析技术对淀粉糊化过程的动态监测第24-25页
    1.5 活性评价方法第25-27页
        1.5.1 抗氧化活性第25-26页
        1.5.2 COX-1 和-2 环氧丙酶抑制活性第26-27页
        1.5.3 降血糖活性第27页
    1.6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方案第27-30页
        1.6.1 研究意义第27-28页
        1.6.2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第28-30页
    参考文献第30-41页
第二章 怀山药淀粉的基本特性和结构表征第41-55页
    2.1 引言第41-42页
    2.2 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第42-43页
        2.2.1 实验材料与试剂第42页
        2.2.2 实验仪器设备第42-43页
    2.3 实验方法第43-46页
        2.3.1 山药淀粉的提取第43页
        2.3.2 扫描电镜观察第43页
        2.3.3 X-射线衍射分析第43-44页
        2.3.4 DSC的热特性分析第44页
        2.3.5 热台偏光图片采集第44页
        2.3.6 数字图像(IOD)的分析第44-45页
        2.3.7 晶变响应峰模型(MRDCC)第45页
        2.3.8 统计学分析第45-46页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46-51页
        2.4.1 颗粒形貌观察第46页
        2.4.2 X-射线衍射分析第46-47页
        2.4.3 山药淀粉的糊化过程第47-51页
    2.5 本章小结第51-52页
    参考文献第52-55页
第三章 应用IOD法研究不同盐对怀山药淀粉糊化过程的影响机理第55-70页
    3.1 引言第55-56页
    3.2 材料和方法第56页
        3.2.1 实验材料与试剂第56页
        3.2.2 实验仪器设备第56页
    3.3 实验方法第56-58页
        3.3.1 样品的准备第56-57页
        3.3.2 偏光图片的采集第57页
        3.3.3 数字图像(IOD)的分析第57页
        3.3.4 晶变响应峰模型(MRDCC)第57页
        3.3.5 统计学分析第57-58页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58-66页
        3.4.1 不同浓度NaCl对山药淀粉糊化过程的影响及机理探讨第58-61页
        3.4.2 不同氯盐对怀山药淀粉糊化过程的影响及机理探讨第61-63页
        3.4.3 不同钠盐对山药淀粉糊化过程的影响及机理探讨第63-64页
        3.4.4 两种硫酸盐对怀山药淀粉糊化过程的影响第64-66页
    3.5 本章小结第66-67页
    参考文献第67-70页
第四章 应用IOD法研究不同糖对怀山药淀粉糊化过程的影响机理第70-87页
    4.1 引言第70-71页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第71-72页
        4.2.1 实验材料与试剂第71页
        4.2.2 实验仪器设备第71-72页
    4.3 实验方法第72-73页
        4.3.1 样品的制备第72页
        4.3.2 偏光图片的采集第72页
        4.3.3 数字图像(IOD)的分析第72页
        4.3.4 晶变响应峰模型(MRDCC)第72页
        4.3.5 统计学分析第72-73页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73-83页
        4.4.1 山药淀粉在蔗糖溶液中的糊化过程第73-75页
        4.4.2 不同浓度蔗糖对山药淀粉糊化过程的影响及机理探讨第75-78页
        4.4.3 不同单糖对山药淀粉糊化过程的影响及机理探讨第78-79页
        4.4.4 不同二糖对山药淀粉糊化过程的影响及机理探讨第79-81页
        4.4.5 不同低聚糖对山药淀粉糊化过程的影响及机理探讨第81-82页
        4.4.6 小分子糖类的赤道羟基数与淀粉糊化的关系第82-83页
    4.5 本章小结第83-85页
    参考文献第85-87页
第五章 怀山药皮和肉中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结构鉴定及活性分析第87-107页
    5.1 引言第87-88页
    5.2 材料和方法第88-90页
        5.2.1 实验材料与试剂第88-89页
        5.2.2 实验仪器设备第89-90页
    5.3 实验方法第90-95页
        5.3.1 成熟山药的提取分离、纯化过程第90-93页
        5.3.2 单体化合物的NMR鉴定第93页
        5.3.3 脂肪酸的GCMS鉴定第93页
        5.3.4 MTT抗氧化活性实验第93-94页
        5.3.5 环氧合酶 (COX-1 和-2)的免疫活性实验第94-95页
    5.4 结果与讨论第95-103页
        5.4.1 从成熟怀山药皮和肉中分离的化合物第95-100页
        5.4.2 粗提物的MTT抗氧化活性分析第100-101页
        5.4.3 粗提物的环氧丙酶COX-1 免疫活性分析第101-103页
    5.5 本章小结第103-104页
    参考文献第104-107页
第六章 未成熟怀山药中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结构鉴定及构效分析第107-123页
    6.1 引言第107-108页
    6.2 材料和方法第108-109页
        6.2.1 实验材料和试剂第108-109页
        6.2.2 实验仪器设备第109页
    6.3 实验方法第109-113页
        6.3.1 未成熟怀山药的提取分离、纯化过程第109-111页
        6.3.2 单体化合物的NMR鉴定第111页
        6.3.3 MTT抗氧化活性第111页
        6.3.4 LPO抗氧化活性分析第111-112页
        6.3.5 环氧合酶(COX-1 和-2)的免疫活性分析第112页
        6.3.6 抗肿瘤活性分析第112-113页
    6.4 结果与讨论第113-120页
        6.4.1 从未成熟怀山药中分离出的化合物第113-114页
        6.4.2 化合物的MTT抗氧化活性第114-115页
        6.4.3 化合物的LPO抗氧化活性第115-116页
        6.4.4 化合物的环氧合酶COX-1 和-2 免疫活性分析第116-119页
        6.4.5 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第119页
        6.4.6 未成熟怀山药的药用价值评定第119-120页
    6.5 本章小结第120-121页
    参考文献第121-123页
第七章 不同分子量怀山药多糖的提取分离、结构分析第123-144页
    7.1 引言第123-124页
    7.2 材料和方法第124-126页
        7.2.1 实验材料和试剂第124-125页
        7.2.2 实验仪器设备第125-126页
    7.3 实验方法第126-129页
        7.3.1 不同片段山药杂多糖的提取第126-127页
        7.3.2 超滤膜包法纯化粗多糖第127页
        7.3.3 分子量分布分析第127页
        7.3.4 红外光谱扫描分析第127-128页
        7.3.5 单糖组成分析第128页
        7.3.6 糖苷键链接方式分析第128-129页
    7.4 实验结果第129-140页
        7.4.1 怀山药多糖的分子量分布分析第129-131页
        7.4.2 红外光谱分析结果第131-134页
        7.4.3 单糖组成分析第134-136页
        7.4.4 糖苷键链接方式分析第136-140页
    7.5 本章小结第140-142页
    参考文献第142-144页
第八章 不同分子量怀山药多糖降血糖功效对比研究第144-158页
    8.1 引言第144-145页
    8.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第145-146页
        8.2.1 实验动物和饲料第145页
        8.2.2 实验试剂第145页
        8.2.3 实验仪器设备第145-146页
    8.3 实验方法第146-149页
        8.3.1 样品给予剂量和时间设定第146页
        8.3.2 正常动物降糖实验第146页
        8.3.3 高血糖模型降糖实验第146-147页
        8.3.4 观测指标第147-148页
        8.3.5 数据处理第148页
        8.3.6 指标判定第148-149页
    8.4 实验结果第149-154页
        8.4.1 糖尿病模型的建立第149页
        8.4.2 空腹血糖值第149-150页
        8.4.3 糖耐量第150-152页
        8.4.4 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含量变化第152-153页
        8.4.5 正常对照组的空腹血糖含量的变化第153页
        8.4.6 胰岛素含量变化第153-154页
    8.5 指标结果判定第154-155页
        8.5.1 空腹血糖指标第154页
        8.5.2 糖耐量指标第154页
        8.5.3 血脂指标第154页
        8.5.4 血清胰岛素第154页
        8.5.5 对正常动物空腹血糖的影响第154页
        8.5.6 怀山药多糖降血糖构效关系分析第154-155页
    8.6 本章小结第155-156页
    参考文献第156-158页
附录第158-170页
结论与展望第170-174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74-176页
致谢第176-178页
附表第178页

论文共1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常态”下中国货币政策实施研究
下一篇:美国小企业融资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