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日同素逆序词的对比研究及相关词的教学建议
致谢 | 第1-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选题缘由 | 第9页 |
·研究现状及不足 | 第9-12页 |
·已有研究 | 第9-11页 |
·研究不足 | 第11-12页 |
·本文研究目的、方法及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汉日同素逆序词的界定 | 第13-16页 |
·汉语界对同素逆序词的界定 | 第13-14页 |
·日语界对同素逆序词的界定 | 第14-15页 |
·汉日同素逆序词的界定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汉日同素逆序词的分类对比 | 第16-36页 |
·表现形式上的分类 | 第16-19页 |
·汉日语一一对应型(第一类词) | 第16-17页 |
·汉二对日一型(第二类词) | 第17页 |
·汉一对日二型(第三类词) | 第17-18页 |
·汉日语两两对应型(第四类词) | 第18-19页 |
·词义上的分类 | 第19-32页 |
·词义完全相同 | 第19-23页 |
·用法相同 | 第20-21页 |
·用法不同 | 第21-23页 |
·词义有同有异 | 第23-29页 |
·汉语词义大于日语词义 | 第23-25页 |
·汉语词义小于日语词义 | 第25-26页 |
·汉语词义和日语词义相交叉 | 第26-29页 |
·词义完全不同 | 第29-32页 |
·构词关系上的分类 | 第32-36页 |
·构词关系相同 | 第32-33页 |
·联合型-联合型 | 第32-33页 |
·动宾型-宾动型 | 第33页 |
·构词关系不同 | 第33-36页 |
·补充型-偏正型 | 第34页 |
·联合型-偏正型 | 第34页 |
·动宾型-偏正型 | 第34-36页 |
第三章 汉日同素逆序词的形成原因 | 第36-44页 |
·汉日语语言接触和词汇交流方面 | 第36-39页 |
·汉日语语言接触和词汇交流的三阶段 | 第36-38页 |
·汉日语语言接触和词汇交流造成的影响 | 第38-39页 |
·汉日语语法构词方面 | 第39-42页 |
·汉日语语法构词的异同 | 第40-41页 |
·汉日语语法构词异同造成的影响 | 第41-42页 |
·中日社会文化和民族思维方式差异方面 | 第42-44页 |
第四章 相关汉日同素逆序词的教学建议 | 第44-47页 |
·从词义分类角度提出的教学建议 | 第44-45页 |
·对词义有同有异的汉日同素逆序词提出的教学建议 | 第44-45页 |
·对词义完全不同的汉日同素逆序词提出的教学建议 | 第45页 |
·从用法分类角度提出的教学建议 | 第45-46页 |
·对用法相同的汉日同素逆序词提出的教学建议 | 第45页 |
·对用法不同的汉日同素逆序词提出的教学建议 | 第45-46页 |
·从构词关系分类角度提出的教学建议 | 第46页 |
·从其他角度提出的教学建议 | 第46-47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附录Ⅰ | 第50-52页 |
附录Ⅱ | 第52-58页 |
附录Ⅲ | 第58-62页 |
附录Ⅳ | 第62-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