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 Abstract | 第10-11页 |
| 第一章 食品安全分析技术研究进展 | 第11-38页 |
| 1 引言 | 第11-12页 |
| 2 食品安全分析技术 | 第12-14页 |
| ·农药残留分析技术 | 第12页 |
| ·兽药残留分析技术 | 第12-13页 |
| ·重要有机污染物分析技术 | 第13页 |
| ·天然毒素分析技术 | 第13页 |
| ·转基因食品分析技术 | 第13页 |
| ·生物性污染分析技术 | 第13-14页 |
| 3 食品安全分析样品预处理技术 | 第14-19页 |
| ·固相萃取 | 第14-15页 |
| ·固相微萃取 | 第15-16页 |
| ·微波辅助萃取 | 第16-17页 |
| ·超临界流体萃取 | 第17-18页 |
| ·凝胶渗透色谱技术 | 第18页 |
| ·加速溶剂萃取 | 第18-19页 |
| 4 液相色谱法在食品安全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 第19-31页 |
| ·高效液相色谱法 | 第19-28页 |
| ·紫外-检测器 | 第20-21页 |
| ·快速扫描紫外/可见分光检测器 | 第21-23页 |
| ·荧光检测器 | 第23-24页 |
| ·示差折光检测器 | 第24-25页 |
| ·电化学检测器 | 第25-27页 |
| ·蒸发光散射检测器 | 第27-28页 |
| ·超高效液相色谱 | 第28-29页 |
| ·原理基础 | 第28页 |
| ·技术特点 | 第28-29页 |
|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 第29-31页 |
| ·质谱学 | 第29-30页 |
| ·液-质谱联用技术 | 第30-31页 |
| 5 展望 | 第31-33页 |
| ·联用技术进一步发展 | 第32页 |
| ·样品预处理技术进一步加强 | 第32页 |
| ·建立多组分、多残留分析方法 | 第32-33页 |
| 参考文献 | 第33-38页 |
| 第二章 超高效液相色谱检测食品中苏丹Ⅰ、Ⅱ、Ⅲ、Ⅳ方法的研究 | 第38-52页 |
| 1 引言 | 第38-41页 |
| ·苏丹红染料的种类和化学结构 | 第38-39页 |
| ·苏丹红染料的性质 | 第39页 |
| ·苏丹红染料的毒性 | 第39-40页 |
| ·相关食品安全问题 | 第40-41页 |
| 2 实验部分 | 第41-43页 |
| ·仪器与试剂 | 第41-42页 |
| ·样品提取 | 第42页 |
| ·净化 | 第42页 |
| ·色谱测定条件 | 第42-43页 |
| 3 结果和讨论 | 第43-50页 |
| ·样品提取与净化 | 第43页 |
| ·色谱条件 | 第43-45页 |
| ·线性范围与检出限 | 第45-48页 |
| ·精密度及回收率 | 第48-50页 |
| 4 结论 | 第50页 |
| 5 方法应用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2页 |
| 第三章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质谱测定肠衣中氯霉素残留量方法的研究 | 第52-59页 |
| 1 引言 | 第53页 |
| 2 实验部分 | 第53-55页 |
| ·仪器、试剂和样品 | 第53-54页 |
| ·样品前处理 | 第54页 |
| ·分析条件 | 第54-55页 |
| 3 结果和讨论 | 第55-57页 |
| ·前处理条件 | 第55页 |
| ·分析条件 | 第55-56页 |
| ·线性范围、精密度、检出限及回收率 | 第56-57页 |
| 4 结论 | 第57-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59页 |
| 第四章 免疫亲合柱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柱前衍生测定花生及花生制品中黄曲霉毒素方法的研究 | 第59-67页 |
| 1 引言 | 第59-60页 |
| 2 安全提示 | 第60-61页 |
| 3 原理 | 第61页 |
| 4 仪器和设备 | 第61页 |
| 5 试剂与溶液 | 第61-62页 |
| ·试剂与标准品 | 第61页 |
| ·溶液 | 第61-62页 |
| 6 实验方法 | 第62页 |
| ·样品提取 | 第62页 |
| ·仪器参数与测定条件 | 第62页 |
| 7 定量 | 第62-63页 |
| ·标准溶液校正曲线 | 第62-63页 |
| ·结果计算 | 第63页 |
| 8 线性范围、检测限、精密度 | 第63-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67页 |
| 第五章 高效液相色谱测定肉及肉制品中苯甲酸、山梨酸方法的研究 | 第67-74页 |
| 1 引言 | 第68页 |
| 2 实验部分 | 第68-69页 |
| ·仪器和试剂 | 第68页 |
| ·标准溶液的配制 | 第68页 |
| ·标准贮备液 | 第68页 |
| ·标准混合中间液 | 第68页 |
| ·色谱参数和条件 | 第68-69页 |
| ·样品制备 | 第69页 |
| 3 结果与讨论 | 第69-71页 |
| ·标准曲线 | 第69-70页 |
| ·波长的选择 | 第70页 |
| ·回收率 | 第70-71页 |
| 4 方法应用 | 第71-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4页 |
| 第六章 《出口中国苦水玫瑰油检验规程》行业标准的制订 | 第74-103页 |
| 1 制订标准的意义 | 第74-75页 |
| 2 编制依据 | 第75-76页 |
| 3 中国苦水玫瑰油主要香气成分 | 第76-81页 |
| ·香气成分分离条件的选择 | 第76-78页 |
| ·香气成分的鉴定 | 第78-81页 |
| ·香气成分的分类 | 第81页 |
| 4 质量评价 | 第81-86页 |
| ·确定中国苦水玫瑰油的代表性和特征性组分 | 第81-83页 |
| ·中国苦水玫瑰油代表性组分的选择 | 第81-82页 |
| ·中国苦水玫瑰油特征性组分的选择 | 第82页 |
| ·中国苦水玫瑰油代表性和特征性组分的确定 | 第82-83页 |
| ·中国苦水玫瑰油代表性和特征性组分含量范围的确定 | 第83-84页 |
| ·中国苦水玫瑰油理化指标 | 第84-86页 |
| 5 分析方法的精密度实验结果 | 第86-88页 |
| ·重复性 | 第86页 |
| ·再现性 | 第86-88页 |
| 参考文献 | 第88-103页 |
| 发表论文目录 | 第103-104页 |
| 致谢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