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Summary | 第4-8页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8-23页 |
| 第一章 猪带绦虫抗原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8-18页 |
| ·猪带绦虫几种抗原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10-16页 |
| ·AgB 基因 | 第10-11页 |
| ·45W 蛋白与45W 基因家族 | 第11-12页 |
| ·18 ku、14 ku 和10 ku 基因 | 第12-13页 |
| ·酸性核糖体磷蛋白基因(P_2) | 第13-14页 |
| ·热休克蛋白基因(HSP) | 第14-15页 |
| ·Ts11、TSO18 和TS21 基因 | 第15-16页 |
| ·λcC28、λcC29 和cC1 基因 | 第16页 |
| ·猪带绦虫功能抗原基因应用前景 | 第16-18页 |
| 第二章 dUTP 焦磷酸酶的研究进展 | 第18-23页 |
| ·dUTPase 的分布和进化关系 | 第18页 |
| ·dUTPase 的结构特性 | 第18-20页 |
| ·一级结构的研究和分析 | 第18-19页 |
| ·空间结构 | 第19-20页 |
| ·dUTPase 表达与调控 | 第20页 |
| ·dUTPase 的功能 | 第20-22页 |
| ·dUTPase 的基本功能 | 第20-21页 |
| ·dUTPase 的潜在功能 | 第21-22页 |
| ·展望 | 第22-23页 |
| 第二部分 研究报告 | 第23-58页 |
| 第三章 猪带绦虫dUTPase 编码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 第23-38页 |
| 引言 | 第23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3-33页 |
| ·菌种和载体 | 第23页 |
| ·酶和试剂 | 第23-24页 |
| ·仪器与设备 | 第24页 |
| ·猪带绦虫六钩蚴的孵化与激活 | 第24页 |
| ·六钩蚴总RNA 的提取 | 第24-25页 |
| ·目的片段的扩增与回收 | 第25-27页 |
| ·目的基因的克隆与测序 | 第27-28页 |
| ·序列分析 | 第28页 |
| ·原核表达载体pE-dUTPase 的构建 | 第28-30页 |
| ·重组质粒pE-dUTPase 的表达 | 第30-31页 |
| ·表达产物的检测 | 第31-33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3-36页 |
| ·猪带绦虫六钩蚴的孵化与激活 | 第33页 |
| ·RT-PCR | 第33-34页 |
| ·基因序列分析 | 第34-35页 |
| ·pE-dUTPase 重组质粒的鉴定结果 | 第35-36页 |
| ·表达产物的检测结果 | 第36页 |
| ·讨论 | 第36-38页 |
| 第四章 猪带绦虫dUTPase 的组织分布 | 第38-48页 |
| 引言 | 第38页 |
| ·材料方法 | 第38-42页 |
| ·实验材料 | 第38页 |
| ·猪带绦虫dUTPase 蛋白的表达 | 第38-39页 |
| ·重组蛋白纯化 | 第39页 |
| ·抗dUTPase 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39-40页 |
| ·免疫组化检测 | 第40-42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2-46页 |
| ·猪带绦虫dUTPase 蛋白的表达检测 | 第42页 |
| ·蛋白纯化分析 | 第42-43页 |
| ·多克隆抗体效价测定结果 | 第43页 |
| ·免疫组化检测结果与分析 | 第43-46页 |
| ·讨论 | 第46-48页 |
| 第五章 猪带绦虫dUTPase 基因真核载体的构建及其在BHK 细胞中的表达 | 第48-57页 |
| 引言 | 第48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48-54页 |
| ·菌种、细胞株和载体 | 第48页 |
| ·工具酶及其它试剂 | 第48页 |
| ·培养基 | 第48-49页 |
| ·溶液 | 第49页 |
| ·仪器与设备 | 第49页 |
| ·引物设计 | 第49页 |
| ·PCR 扩增 | 第49-50页 |
| ·真核表达载体pG-dUTPase 的构建 | 第50页 |
| ·重组质粒的提取和纯化 | 第50-51页 |
| ·重组质粒的鉴定 | 第51页 |
| ·重组质粒浓度和纯度的测定(分光光度计法) | 第51-52页 |
| ·BHK 细胞的培养 | 第52-53页 |
| ·重组质粒转染BHK 细胞 | 第53-54页 |
| ·表达产物的检测 | 第54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4-55页 |
| ·真核表达载体pG-dUTPase 的鉴定 | 第54页 |
| ·重组质粒浓度和纯度的测定结果 | 第54-55页 |
| ·BHK 细胞培养结果 | 第55页 |
| ·表达产物的荧光检测 | 第55页 |
| ·讨论 | 第55-57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57-58页 |
| 致谢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5页 |
| 附表 | 第65-66页 |
| 附图 | 第66-69页 |
| 作者简介 | 第69-70页 |
| 导师简介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