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水果、蔬菜、坚果加工工业论文--果蔬加工与保藏论文

虫侵染程度对血红铆钉菇营养、风味及体外抗氧化的影响

摘要第10-12页
Abstract第12-13页
第一章 前言第14-19页
    1.1 食用菌概述第14-16页
        1.1.1 食用菌简介第14页
        1.1.2 食用菌的产量第14页
        1.1.3 食用菌主栽品种第14页
        1.1.4 食用菌主产区第14页
        1.1.5 食用菌营养成分第14-15页
        1.1.6 食用菌风味成分第15页
        1.1.7 食用菌活性物质第15-16页
        1.1.8 食用菌食药用价值第16页
    1.2 血红铆钉菇第16-18页
        1.2.1 血红铆钉菇简介第16-17页
        1.2.2 血红铆钉菇形态特征第17页
        1.2.3 血红铆钉菇生长习性第17页
        1.2.4 血红铆钉菇营养成分第17页
        1.2.5 血红铆钉菇药理作用第17页
        1.2.6 血红铆钉菇研究现状第17-18页
    1.3 虫子侵染的血红铆钉菇第18页
    1.4 技术路线第18页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18-19页
第二章 虫子的不同侵染程度对血红铆钉菇品质及营养成分的影响第19-28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19-20页
        2.1.1 实验材料第19页
        2.1.2 实验方法第19-20页
    2.2 仪器与试剂第20-21页
        2.2.1 主要仪器与设备第20-21页
        2.2.2 主要实验试剂第21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21-26页
        2.3.1 虫子的不同侵染程度对血红铆钉菇质构剖析的影响第21-23页
        2.3.2 虫子的不同侵染程度对血红铆钉菇营养成分的影响第23-26页
    2.4 结论与讨论第26-28页
        2.4.1 结论第26页
        2.4.2 讨论第26-28页
第三章 虫子的不同侵染程度对血红铆钉菇风味成分的影响第28-43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28-29页
        3.1.1 实验材料第28页
        3.1.2 实验方法第28-29页
    3.2 仪器与试剂第29-30页
        3.2.1 主要仪器与设备第29-30页
        3.2.2 主要实验试剂第30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30-40页
        3.3.1 虫子的不同侵染程度对血红铆钉菇呈味氨基酸的影响第30-32页
        3.3.2 虫子的不同侵染程度对血红铆钉菇呈味核苷酸的影响第32-34页
        3.3.3 虫子的不同侵染程度对血红铆钉菇等效鲜味浓度的影响第34页
        3.3.4 虫子的不同侵染程度对血红铆钉菇滋味的影响第34-35页
        3.3.5 虫子的不同侵染程度对血红铆钉菇馏分成分的影响第35-38页
        3.3.6 虫子的不同侵染程度对血红铆钉菇挥发性成分的影响第38-40页
    3.4 结论与讨论第40-43页
        3.4.1 结论第40-41页
        3.4.2 讨论第41-43页
第四章 虫子的不同侵染程度对血红铆钉菇多酚及体外抗氧化的影响第43-56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43-45页
        4.1.1 实验材料第43页
        4.1.2 实验方法第43-45页
    4.2 仪器与试剂第45-46页
        4.2.1 主要仪器与设备第45页
        4.2.2 主要实验试剂第45-46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46-54页
        4.3.1 血红铆钉菇多酚提取的单因素试验结果第46-47页
        4.3.2 血红铆钉菇多酚提取响应面法优化试验结果第47-50页
        4.3.3 血红铆钉菇多酚纯化结果第50页
        4.3.4 虫子的不同侵染程度对血红铆钉菇多酚含量的影响第50-51页
        4.3.5 虫子的不同侵染程度对血红铆钉菇多酚抗氧化的影响第51-52页
        4.3.6 虫子的不同侵染程度对血红铆钉菇总抗氧化的影响第52-53页
        4.3.7 液-质谱联用法分析血红铆钉菇多酚结构初步鉴定第53-54页
    4.4 结论与讨论第54-56页
        4.4.1 结论第54-55页
        4.4.2 讨论第55-56页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第56-60页
    5.1 结论第56-57页
    5.2 讨论第57-60页
        5.2.1 讨论第57-59页
        5.2.2 创新点与展望第59-60页
参考文献第60-65页
附录第65-66页
致谢第66-67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67-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脉冲强光与硫酸二乙酯诱变选育保加利亚乳杆菌高产胞外多糖的比较研究
下一篇:山楂果胶寡糖改善高脂食小鼠肝脏脂肪酸氧化与炎症的作用机理研究